西突厥的灭亡,为稳定西域局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来依附西突厥的小国纷纷归降大唐。显庆三年(658年)石国曹国等昭武九姓(今俄国、土耳其及阿富汗东北部)内附,唐高宗下诏以其地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个。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再派大将军郑仁泰带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三战三捷追奔百余里,斩其酋长而归。龙朔元年(661年) 吐火罗、哒、罽宾、波斯等西域十六国(今中亚细亚至伊朗一带)内附,高宗下诏以其地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龙朔二年(662年)铁勒九姓叛变,高宗派薛仁贵出兵天山,薛仁贵三箭射杀三人,余部下马投降,薛仁贵率军渡碛北,生擒叶护兄弟三人,胜利而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漠北悉平。
昭武九姓及西域十六国的内附,标志着天可汗体系的进一步扩张。罗香林有云:天可汗制度存在一百三十七年,其中以贞观四年至显庆年间,最为荣耀。李治无疑应记一功。
灭高丽:显庆五年(660年),利用百济入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之机,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总管,讨伐百济。八月,义兹隆及诸城主皆降。分百济为五部三十七郡,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又把百济划入大唐疆域。
乾封元年(666年) ,高宗又以李勣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经两年苦战,于总章元年(668年),终破高丽,分高丽为五部,置九都督府,设安东都督府于平壤,以右威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纵兵两万以镇抚之。其间白江口海战,为中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唐军以少胜多完胜倭寇,此后日本完全折服于大唐国威之下,掀起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宗教哲学全盘仿效大唐的风潮。《大宝律令》便是模仿唐律所制,日本天皇亦曾取贞观等作为年号,以致后世引起混淆。比如唐贞观年间未曾铸钱,传世的“贞观通宝”其实是日本所铸。
高丽的覆灭和安东都护府的成立,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强盛大国。唐朝疆域,此时达到了极盛。
战吐蕃:然而唐征服四方,却在西南边陲遇到劲敌,即是新兴的吐蕃。时松赞干布已死,宰相禄东赞独揽大权,不忿吐谷浑内附唐朝,发兵攻打尽覆其国。唐廷调解未果,双方从此交恶。高宗于是任命薛仁贵为主帅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自己亲率主力,轻装奔袭,大败吐蕃,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吐蕃军遂在号称“吐蕃战神”的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