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有高宗认为武后干政有意废后,招上官仪密谋不果,武后权势进一步增强,始有麟德元年(664年)事: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然上元元年(674年),有天后上书建言十二事,如劝农商、息兵、广言路、习《老子》等,帝“皆下诏略施行之”,可见天后建议必须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略施行之”,证明不是完全采纳,尤其是息兵,具体讲就是高丽战争,高宗一定要打,至此天后才能上表劝谏。可见麟德元年之后武后并未能完全把持朝政。
时至上元二年(675年)高宗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说明高宗病情加重,已不能管理朝政,欲委之天后受大臣劝谏不果,遂于令太子李弘、李贤监国。武后于是连杀二子,高宗不能制。12永淳元年(682年)让太子显监国,此时已可认为高宗长期病重大权已然旁落。
故此,我认为显德五年不应视为武后把持朝政政由己出的标志,而是此后武后干政的程度逐渐加强,上元二年至永淳元年后基本可视为武后实际执政时代了。之前对外战争的胜败,则应由李治负责,包括对西突厥及高丽的胜利,以及对吐蕃的失利。
高宗朝的对外关系,概括起来分三类:1)灭西突厥,天可汗体系进一步扩张 2)灭高丽,大唐疆域此时达到极盛 3) 对吐蕃战争失利,大非川一战破除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灭西突厥:太宗时代,已基本完成对西突厥的分化和包围工作,李靖平吐谷浑,侯君集灭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遂立安西四镇,这是大唐经营西域的开始。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以称臣内附的突厥人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令其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贺鲁击破西突厥首领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十姓诸部皆来归附,遂拥兵数十万,势力逐渐坐大。时太宗已去世,贺鲁遂自号沙钵罗可汗,起兵叛唐,安西四镇失守,并发兵攻唐庭州,时为永徽二年(651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