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次运动失败因素的比较
勿庸讳言,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尽管轰轰烈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导致这两次运动失败的因素很多,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中国社会性质因素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中国关闭的大门被打开了,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逐步沦丧,同时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入和倾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各项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就决定侵略者不只一次地进行侵略战争,其最终目的是不让中国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而是使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产生于竞争,但它们最害怕竞争”,所以就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其原因之所在。到了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其侵略和掠夺程度更是变本加厉,这种情况使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资产阶级,更是步履维艰,发展更为缓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帝国主义不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变成它的附庸,注定了在近代中国不可能有独立的资本主义产生,所以不论是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还是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只能是一种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将自己爱国的美好愿望付诸实践的一种努力,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2.两次运动的领导因素的比较
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之下太平天国运动归于失败。经过这长达14年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朝廷的支柱八旗军和绿营兵几乎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湘淮地主武装。这样一来,清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实权逐渐转移到镇压太平军有功的湘淮军事将帅手中。这部分人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在镇压农民运动之后,他们遂成为统治一二省区的督抚。他们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主张学习外洋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技术,用以武装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而达到对付农民起义和延续垂死挣扎的满清王朝寿命的目的。因此就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和洋务运动的目的而言,我们不难明白它失败的必然性。
时隔不久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以失败而告终,其领导者的局限性亦是运动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弱点,在领导运动之初,就极端地脱离群众,转而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这场运动,这使得这场运动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皇帝虽有兴国之大志,但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必然要维护其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否则就会使其脱离统治阶层的支持,皇位必不稳固。
再从康有为自身的阶级属性来分析,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民族资产阶级是一部分投资实业的农村地主转化而来,软弱性、妥协性较之他们的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在变法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康梁的极端孤立。在这种情况之下,戊戌运动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攻势之下,只能昙花一现,即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