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朝的争夺策略及其成因
宋金往来初期,金朝对宋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在女真人的眼里,宋朝是十分强大的。金军将领宗翰就曾认为:“南朝四面被边,若无兵力,安能立国强大如此?此未可轻之!”因此,金朝与宋结盟之初并不敢有过高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借助宋朝的武力迅速战胜辽军,偏安东北地区罢了。但随着战争的向南推进,宋朝的腐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宋朝单方停止和约,扣押金朝使臣,两次围攻燕京失败,招纳叛亡等一系列失信、无能的表现,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在女真人眼中的强大尊贵地位。特别是金军独自攻下中京、西京以后,金朝开始重新审度自身的力量,更增加了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对宋朝的态度也由“未可轻之”变得不屑一顾。在降金辽臣的鼓动下,金朝内部原来主张平契丹、占燕云之地的一派势力抬头,再加上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资源,促使金朝开始考虑双方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按常理来说,既然当初原约议定宋朝收回五代时陷入契丹的土地,就是说无论是后唐、后晋时期,也无论是割让、还是契丹自行攻取的土地,只要宋朝履行了“夹攻”的约定,这些地区就理应归宋朝所有。这种利益分配同金军当时的战绩相比,金朝当然觉得是吃了大亏,于是,他们便首先在是否“夹攻”的问题上发难,而且双方围绕这个盟约实现的前提条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其实,在约期夹攻的问题上,宋金双方主观上都担心对方先期攻下燕云的某一个地区,失去自己的应得利益,尤其是宋朝此前的失信行为,使金军在约期夹攻问题上不能不有自己的考虑。他们于是以追击天祚为名率军西进,攻克了辽中京、西京的大片地区。宋朝则想独立攻下燕京,提前出兵击辽,结果失败。如果按照先行攻打燕京,再进攻西京的约定,金朝已失约在前。后来金朝尽管一再否认宋朝履行了“夹攻”的约定,但最终还是同意将燕京交割过来,个中原因绝不会如其所说的那样,仅仅是考虑到多年海上往来那么简单,其中必定有自身失理之处。金朝在夹攻问题上先于宋朝失约和在土地承诺范围的单方面人为变化,很可能就是其中二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平州的解决比较特殊,未烦一兵一卒,张觉就率众投降,根本不涉及“夹攻”的问题,因此金朝拒绝交割,其借口有二:一是“其地乃为后唐末契丹太祖所陷,非石晋所割”;二是它与燕京各为一路。这些理由显然与双方事前归还“五代时陷入契丹土地”的约定相违背,而唯一能使金朝在利益分配上转败为胜,将这一地区顺理成章地据为已有的办法,就是把双方第一阶段解决燕京地区问题的盟约,视为一次性终止生效的盟约,这样,平州不仅可以留在自己手上,连西京地区也避免了被交割。
那么,金朝为什么只交割燕京,而拒绝交割另外两个地区呢?如果我们对燕云地区的地理做一番分析,就不难看出金朝变化策略的用意。
平州路下辖营(今河北昌黎)、滦(今河北滦县)二州,呈三角形分布在燕京以东,其北部隔松亭、榆关两个隘口与金“本土”相连,东、南两面临海。这种地理上的优势,金朝自然会看在眼里,正如《北征纪实》所云:“仍不与我营、平等,扼吾之咽喉尔。”
西京地处燕京以西,这里虽不像平州那样有关隘可守,但自1119年金军攻下辽上京以后,已在这一地区占据了大片土地,因此,这里也同金“本土”连成了一片。它同平州共同对燕京形成钳形控扼之势,时机一旦成熟,燕京就会轻而易举地被吞掉。
既然西京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后来金太祖为何口许西京的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土地给宋朝呢?这完全是形势突变造成的。当时辽军将领郭药师率领常胜军降宋,并在金军抵达居庸关的前3天大败萧干于永清,复固安、安次两县。宋军将领刘延庆等也提兵逼近燕京。金朝担心宋军独立攻下燕京,自己无法获得事前约定的人口、财物,才以索要30万贯作为赏军军费为条件口头许下八州的土地。事实上,当燕京形势变得对宋朝不利以后,金朝又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力图使自己的利益损失达到最小限度,改为只承诺西京的朔、武、蔚三州土地。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八州,还是三州,其土地的区域都被控制在宁边州——德州一线以东,望云——德州一线以南。就是后来金太宗时期不得不交割的应、蔚二州也都在这个区域之内。从地理格局上看,这种布局仍然不破坏对交割地区的钳形围势,显然金朝在地利的考虑上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