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金双方达成盟约的基础
当女真族偏安北方一隅之际,宋辽关系虽处在相对和平状态,但作为中原大国的宋朝早已意识到北部的边疆问题。从宋太祖立国时起,他们便吸取战国以来北部边患的教训,力主收复燕云失地。但遗憾的是,太宗朝两次对辽战争的失败,打破了宋朝武力收复失地的幻想。宋朝转而又被迫用献纳“岁币”的形式维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可这种“友好”关系只是表面上的,是极不平等的。就是在宋朝年年贡献“岁币”的情况下,契丹人仍占据着燕云的土地,而且就双方关系中的地位而言,宋辽虽约为兄弟之国,但实为辽尊而宋卑,宋使在契丹人面前屡次受辱。如天庆元年(1111年)秋九月,宋朝派郑允中、童贯出使辽朝,“辽君臣指笑曰:‘南朝人材如此!”’1林摅奉使辽朝,辽人令其习契丹礼仪,“摅不从,乃力强……一日,又出兵刃拥摅出,从者泣”。宋使在辽朝的这种境遇使宋朝君臣积恨在心,因此他们非常关注女真人的抗辽斗争。当女真人抗辽初获成功时,宋朝便采纳了辽朝大臣燕京人马植(后赐名赵良嗣)“联金抗辽”的建议,派使者渡海,以买马为名与金朝协议联合灭辽,以期收复失地。宋朝的这一决策曾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宋昭就曾力陈成周以来北界的形势,指出“灭一弱国而与强国为邻,恐非中国之福,徒为女真之利耳”。杨仆也发出了“若使女真入关后,必轻侮中国,为患甚大”的痛切呼声。然而,宋朝君臣甘愿冒“引狼入室”的风险,使以童贯为首的主张联金抗辽派占了上风,这实际上与宋朝当时所处的难堪境地有着很大的关系。
金朝虽说当时已初战获胜,而且声称:“我家之国已获大辽数郡,其他州郡可以俯拾。”5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金军当时能一鼓作气连下东北一隅的宁江州、黄龙府、乾州、显州等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辽朝国轻视女真力量而武备松弛,阿骨打的攻战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民族的抗辽力量,是他们初战告捷、暂居优势的两个重要原因。从宗翰所言的“臣于天会之初,从二先帝破辽攻宋,兵无五百之众,粮无十日之储”的实情看,金军的人数其实很有限,而且粮饷不继。如果一路攻杀下去,机动兵力势必会越来越少,军需供给也会越来越困难。况且,辽国地域辽阔,仍有较大的力量:燕京有以萧干为首的辽四军主力;西京有天祚帝残余势力;平州的辽将张觉又拥兵据隘道自守。金军如果孤军深入,极有可能被这三股力量联合击败。因此,借助外力牵制辽朝是极其必要的。
正是宋金双方这种客观上加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才使他们一拍即合。而金朝借助宋朝军事力量的代价就是要许诺宋朝以土地。那么,盟约中到底许诺了哪些地区?实现承诺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从双方往来的国书中寻找线索,并对它们做一番认真地分析,才能真正还原盟约的内容,从中分析出金朝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