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学>子部>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4)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张仲景  时间:2017-01-05  

  【原文】

  师曰:脉肥人责①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释】

  ①责:求。

  【译文】

  老师说:给肥胖人诊脉,若脉浮,应当寻求致浮的原因;为瘦弱人诊脉,若脉沉,应当查找致沉的根源。因为肥胖人脉象本应当沉,现反而见浮;瘦弱人脉象本应浮,现反而见沉,皆为反常之脉,故理应查找原因。

  【评析】

  本条论体质肥瘦与脉象浮沉的关系。

  肥人肌肉丰厚,经脉不易显露,故其脉沉;瘦人肌肉浅薄,经脉易于显露,故其脉浮。假使肥人而见浮脉,瘦人而见沉脉,这是反常现象,应作进一步研究。
 

  【原文】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①也。

  【注释】

  ①月节克之:月令季节和疾病相克的时期。

  【译文】

  老师说:寸脉不下行至关,此为阳绝,尺脉不上行至关,此为阴绝,这都是疾病不治之候,可以决定其预后必死。假使要预计他的生死日期,可按月令季节和疾病相克的道理去推测。

  【评析】

  本条以五行生克之理,阐述节气和疾病预后的关系。

  寸脉主心肺之阳,尺脉主肝肾之阴,关脉在中,主阴阳之升降。今脉搏仅见于寸部,而关部尺部不见,是阳气有升无降,所以称为阳绝。或脉搏仅见于尺部,而关部寸部不见,是阴气有降无升,所以称为阴绝。《内经》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今阴阳偏绝,故其预后当凶,而大致多死于和疾病相克的月令季节,如肝病死于秋,心病死于冬,肺病死于夏,肾病死于长夏之类。
 

  【原文】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①,以无王气②,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③,虽困无苦。

  【注释】

  ①行尸:喻徒具形骸,虽生犹死。

  ②王气:“王”读“旺”,指脏腑牛长之旺气。

  ③谷神:水谷的精气。

  【译文】

  老师说:脉象有病而外形无病的,叫做行尸,是脏腑生气已竭的表现,若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则会夭折而亡。若外形病而脉象正常的,叫做内虚,这是因水谷之气缺乏而致,虽然身体困苦,也不会有大的危害。

  【评析】

  本条讲辨别脉病与人病的预后吉凶。

  脉为人的根本,诊脉不仅有助于辨证,而且能提高预见性。当发现脉有病象,即使形体正常,也当及早防治。因为脉病标志着根本大伤,脏腑已无生气,每致突发暴病而不及救治。若能在未病之前,及早医治,或可免于死亡。反之,外形虽病,而脉象正常,则知根本未伤,不过谷气暂时不充,虽然自觉病情较重,预后也必良好。《内经》说:“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也就是这个意思。
 

  蔓草虫豆

  【原文】

  问曰:翕奄沉①,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注释】

  ①翕(xī)奄沉:脉来盛大,忽聚而沉,如转珠之状。

  【译文】

  问:脉搏浮动,忽然而沉,名叫滑脉,这是什么意思?师答:沉为少阴纯阴,翕为阳明正阳,浮沉起伏并见是阴阳和合之故,所以形成了圆转流利的滑脉,而关尺部自平。阳明脉微沉,则饮食尚可;少阴脉微滑,所谓滑,指紧而升浮之状,这是少阴邪实,患者必有大腿内侧出汗,阴部潮湿的现象。

  【评析】

  本条讲滑脉的形象与机转。

  少阴为先天之始,阳明为后天之本,少阴脉沉,阳明脉浮,阴阳和合,脉浮动而忽沉,这就是滑脉,表明气血充盛,经脉畅行流利,因而关尺自平。若阳明关脉微偏于沉,乃脉气升浮不足,但是虽虚尚不太甚,所以饮食还能自可;若少阴尺脉微滑,表现出紧而升浮,这又是少阴邪实的缘故,肾邪有余,故股内汗出而阴下湿。
 

  【原文】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译文】

  问:我曾被人问难,怎样才会产生紧脉呢?老师答:若发汗太过,或者催吐,导致肺脏虚寒,可致紧脉;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饮内停,也能产生紧脉;若患虚寒腹泻,因胃中虚寒,同样可致紧脉。

  【评析】

  本条揭示紧脉的由来。

  本条举例说明紧脉的产生,大多与寒邪有关,这在临床比较常见。如寒饮病人,每见脉象弦紧,少阴病阴盛阳虚下利,脉象也会见到沉紧。《内经》说:“诸紧为寒。”《金匮》说:“寒令脉急。”这都表明紧脉与寒邪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脉紧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现紧脉,应该脉症合参,才得全面。即以紧脉为寒来说,也有寒实与虚冷的不同,也应作具体分析,以免拘执片面。
 

  【原文】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①,荣气盛,名曰章②,高章相搏,名曰纲③。卫气弱,名曰惵④,荣气弱,名曰卑⑤,惵卑相搏,名曰损⑥。卫气和,名曰缓⑦,荣气和,名曰迟⑧,缓迟相搏,名曰沉⑨。

  【注释】

  ①高:脉气浮盛。

  ②章:脉形充实。

  ③纲:经脉满急强盛。

  ④惵(dié):恐惧怯弱。

  ⑤卑:低下的意思。

  ⑥损:气血减损。

  ⑦缓:徐缓柔和。

  ⑧迟:从容舒迟。

  ⑨沉:元气密固。

  【译文】

  诊寸口脉,卫气盛实的,叫做高;荣气盛实的,叫做章;高和章相互合聚,叫做纲;卫气虚弱的,叫做惵;荣气虚弱的,叫做卑;惵和卑相互合聚,叫做损;卫气和的,叫做缓;荣气和的,叫做迟;缓与迟相互合聚,叫做沉。

  【评析】

  本条就寸口脉象论荣卫的盛、弱与平和。

  由于荣卫阴阳之气皆会于寸口,所以据寸口脉象的变化,可以候荣卫的太过、不足与平和元病。卫主气为阳,荣主血为阴,卫气盛则脉气浮盛,气浮为阳,所以名为高。荣气盛则脉形充满,形满为阴,所以名为章。高章相搏,则气与形俱盛,而经脉满急强直,所以名曰纲。“邪气盛则实”,所谓高、章、纲,是对荣卫太过特征的概括。卫气出于上焦,卫气弱则上焦虚,所以心中恐惧怯弱;《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荣气弱则血虚而神失养,因而羞愧自卑。惵卑相搏,则荣与卫俱虚,而气血亏乏减损,所以名曰损。“精气夺则虚”,所谓惵、卑、损,是对荣卫不足特征的概括。“缓”乃徐缓柔和,所以“卫气和名曰缓”。这里的“迟”,不是指三至的迟脉,而是舒迟从容之意,所以“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意味着荣卫俱和,则“阴平阳秘”,脉气内敛,因此名曰沉。总之,缓、迟、沉,又是对荣卫平和特征的概括。

大家都在看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古文典籍 247 阅读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

古文典籍 136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

经部 366 阅读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

古文典籍 152 阅读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

古文典籍 275 阅读

陋室铭

陋室铭

简介: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文典籍 269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经部 2415 阅读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

古文典籍 203 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

古文典籍 155 阅读

《荀子》名言

《荀子》名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

国学赏析 1754 阅读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

古文典籍 357 阅读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简介: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古文典籍 140 阅读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

古文典籍 249 阅读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

古文典籍 187 阅读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

古文典籍 37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