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师持脉,病人欠①者,无病也。脉之呻②者,病也。言迟③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释】
①欠:呵欠。
②呻:呻吟,病人因痛苦发出哼声。
③言迟:说话迟缓。
【译文】
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打呵欠的,无病。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呻吟的,有病。若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说话摇头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似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为脘腹疼痛。
【评析】
本条讲从望诊、闻诊、问诊而察知病情。
呵欠是息长而频频深吸,吸已复呵气的变状呼吸,乃平人疲倦之象,故曰无病。呻为呻吟,病者似叹似呼,舒气以畅其郁结,在身体病痛时,特别是有严重痛苦的病人,常有此种情况,所以说呻者病也。舌为心之苗,内风痰阻,重则为舌蹇,轻则为言迟。里有疼痛,则难发声,言语费力故先摇头。风寒湿三气痹着于外,则经络阻滞而表强不舒,所以行动迟缓。气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则气难接续,所以喜坐而俯伏。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时每伸下一足,以企图缓和腰部疼痛。痛而拒按为实,喜按为虚。里实护腹,护腹是拒按的表现,与喜按异,不应理解为虚实互见。由于心(胃)痛拒按,所以像如怀卵物的样子。
从师持脉开端,并未历举脉象,尽是从望诊、问诊、闻诊而察其病情,可见四诊必须配合运用。
【原文】
师曰:伏气①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②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释】
①伏气:病邪伏于体内,过时发病。
②喉痹:咽喉闭塞而痛。
【译文】
老师说: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
【评析】
本条讲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床症候。
本条主要精神,说明诊察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并举喉痛症以为示例。所谓伏气,是指感受时令之气不即发病。伏藏体内,过时发作的一种疾病。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如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所伏之气不同,所以其发病的性质常不一致,不过还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什么季节,可能有什么伏气发病。《内经》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在春季时间,即要注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气发病,所以说“以意候之”。一般说来,冬寒伏于少阴的,至春阳气升发之际,必发温病;少阴属肾,肾司二便,而经脉循行咽喉,故少阴伏气病,当咽喉疼痛而又下利,与厥阴病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区别。
【原文】
问曰:人恐怖①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②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释】
①恐怖:恐惧惊怕。
②累累:羸惫之貌,这里是形容脉的细小无力。
【译文】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评析】
本条讲受惊恐时的脉象和面色。
大抵血气虚弱、阳神不足的人,易患恐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累累如循丝之细。
【原文】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译文】
问:人没有饮水,他的脉象怎样?师答:脉象涩而不流利,并且唇口干燥。
【评析】
本条讲缺乏津液充养的脉症。
人的津液由平时饮食而得到补给,以充填脉道,供养肌体需要。如人不饮,则津液的来源缺乏,脉道不得充填,所以脉象涩而不利,肌肤也不得润泽,所以唇口因之干燥。必须明确,唇口干燥亦有因气候与地理条件等因素所引起,并不一定属于不饮所致。
【原文】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①。
【注释】
①乍白乍赤:一忽儿白,一忽儿红。
【译文】
问:人羞愧时,脉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老师答: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评析】
本条讲人羞愧时的脉色。
羞愧的人,气血紊乱,故脉见虚浮。神色荡而不定,故面色乍白乍赤,气上则血荣于面而乍赤,气下则面无血荣而乍白。此乃暂时现象,不属于病态。
【原文】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①、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②,肾气也,若见损脉③来至,为难治。
【注释】
①菽(shū):豆的总称。“三菽”、“六菽”等是说手指用力的轻重。
②脉有举头:脉搏随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
③损脉: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为损脉。
【译文】
问:《难经》上说:脉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这是什么意思?师答:诊察疾病,医者以手按脉的时候,轻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肺脉,如六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心脉,进而如九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脾脉,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肝脉,按之至骨而切得的为肾脉。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
【评析】
本条讨论诊脉指法轻重与五脏的关系。
此节言切脉用指的方法,以菽数的多少表明指力的轻重,用以候五脏的常脉。这与《难经·第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之义大致相同。因皮毛为肺之合,血脉为心之合,肌肉为脾之合,筋为肝之合,骨为肾之合,故五脏之脉各见于其所合的部位。后世简化为浮中沉三候,浮取候心肺,中取候脾胃,沉取候肝肾,正是在上述五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肾位于下焦,内寓元阴元阳,为人之根本,肾脉的有无,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至为重要。按之至骨候肾气,所以沉候为脉之根本。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脉有寸关尺三部,尺部候肾,因此,尺部脉也是脉之根本。本条接着举寸关尺以候下利的预后,其中特别强调尺部的肾脉,下利而寸关脉不见,只要尺脉未绝,其病尚有生机,正是说明尺为根脉的意义。要之,沉候是从指下轻重而言,尺脉乃就脉部高下立论,都属于脉之根本,不可偏废。此外,还有脉的快慢也不应忽视,如果一息脉仅二至,是为损脉,虽然正气还末竭绝,亦为难治之候。
【原文】
问曰:脉有相乘①,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②;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③;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④;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⑤也。
【注释】
①乘:克贼也。
②纵:纵任其气,乘其所胜。
③横:其气横逆,反乘其不胜。
④逆:子行乘母,以下犯上为背逆。
⑤顺:母行乘子,以尊临卑为言顺。
【译文】
问:脉有互相乘侮,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这是什么意思?师答: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胜则放纵自如,所以叫做纵。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胜,则横行无忌,所以叫做横。水克金,火克木,子去克母,所以叫做逆。金克水,木克火,母来克子,所以叫做顺。
【评析】
本条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
人的五脏禀五行之气,各有本脏的脉象;五脏与四时相应,四时又各见其相应之脏的本脉,如春脉弦(肝木)、夏脉洪(心火)、秋脉浮(肺金)、冬脉沉(肾水),这是平人无病。假使不见本脉,即为病候。一般有纵横顺逆四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所谓纵横,乃就五行相克的关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当胜者,夏日应见洪脉,而反脉沉,即为水行乘火的纵克;反之,冬日应见沉脉,而反见洪脉,即为火行乘水的横克。所谓逆顺,乃就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例如水为金之子,火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则为逆;金为水母而乘水,木为火母而乘火,又属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