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学>子部>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2)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张仲景  时间:2017-01-05  

  【原文】

  师持脉,病人欠①者,无病也。脉之呻②者,病也。言迟③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释】

  ①欠:呵欠。

  ②呻:呻吟,病人因痛苦发出哼声。

  ③言迟:说话迟缓。

  【译文】

  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打呵欠的,无病。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呻吟的,有病。若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说话摇头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似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为脘腹疼痛。

  【评析】

  本条讲从望诊、闻诊、问诊而察知病情。

  呵欠是息长而频频深吸,吸已复呵气的变状呼吸,乃平人疲倦之象,故曰无病。呻为呻吟,病者似叹似呼,舒气以畅其郁结,在身体病痛时,特别是有严重痛苦的病人,常有此种情况,所以说呻者病也。舌为心之苗,内风痰阻,重则为舌蹇,轻则为言迟。里有疼痛,则难发声,言语费力故先摇头。风寒湿三气痹着于外,则经络阻滞而表强不舒,所以行动迟缓。气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则气难接续,所以喜坐而俯伏。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时每伸下一足,以企图缓和腰部疼痛。痛而拒按为实,喜按为虚。里实护腹,护腹是拒按的表现,与喜按异,不应理解为虚实互见。由于心(胃)痛拒按,所以像如怀卵物的样子。

  从师持脉开端,并未历举脉象,尽是从望诊、问诊、闻诊而察其病情,可见四诊必须配合运用。
 

  【原文】

  师曰:伏气①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②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释】

  ①伏气:病邪伏于体内,过时发病。

  ②喉痹:咽喉闭塞而痛。

  【译文】

  老师说: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

  【评析】

  本条讲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床症候。

  本条主要精神,说明诊察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并举喉痛症以为示例。所谓伏气,是指感受时令之气不即发病。伏藏体内,过时发作的一种疾病。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如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所伏之气不同,所以其发病的性质常不一致,不过还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什么季节,可能有什么伏气发病。《内经》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在春季时间,即要注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气发病,所以说“以意候之”。一般说来,冬寒伏于少阴的,至春阳气升发之际,必发温病;少阴属肾,肾司二便,而经脉循行咽喉,故少阴伏气病,当咽喉疼痛而又下利,与厥阴病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区别。
 

  【原文】

  问曰:人恐怖①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②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释】

  ①恐怖:恐惧惊怕。

  ②累累:羸惫之貌,这里是形容脉的细小无力。

  【译文】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评析】

  本条讲受惊恐时的脉象和面色。

  大抵血气虚弱、阳神不足的人,易患恐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累累如循丝之细。
 

  【原文】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译文】

  问:人没有饮水,他的脉象怎样?师答:脉象涩而不流利,并且唇口干燥。

  【评析】

  本条讲缺乏津液充养的脉症。

  人的津液由平时饮食而得到补给,以充填脉道,供养肌体需要。如人不饮,则津液的来源缺乏,脉道不得充填,所以脉象涩而不利,肌肤也不得润泽,所以唇口因之干燥。必须明确,唇口干燥亦有因气候与地理条件等因素所引起,并不一定属于不饮所致。

  【原文】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①。

  【注释】

  ①乍白乍赤:一忽儿白,一忽儿红。

  【译文】

  问:人羞愧时,脉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老师答: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评析】

  本条讲人羞愧时的脉色。

  羞愧的人,气血紊乱,故脉见虚浮。神色荡而不定,故面色乍白乍赤,气上则血荣于面而乍赤,气下则面无血荣而乍白。此乃暂时现象,不属于病态。
 

  【原文】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①、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②,肾气也,若见损脉③来至,为难治。

  【注释】

  ①菽(shū):豆的总称。“三菽”、“六菽”等是说手指用力的轻重。

  ②脉有举头:脉搏随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

  ③损脉: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为损脉。

  【译文】

  问:《难经》上说:脉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这是什么意思?师答:诊察疾病,医者以手按脉的时候,轻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肺脉,如六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心脉,进而如九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脾脉,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肝脉,按之至骨而切得的为肾脉。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

  【评析】

  本条讨论诊脉指法轻重与五脏的关系。

  此节言切脉用指的方法,以菽数的多少表明指力的轻重,用以候五脏的常脉。这与《难经·第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之义大致相同。因皮毛为肺之合,血脉为心之合,肌肉为脾之合,筋为肝之合,骨为肾之合,故五脏之脉各见于其所合的部位。后世简化为浮中沉三候,浮取候心肺,中取候脾胃,沉取候肝肾,正是在上述五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肾位于下焦,内寓元阴元阳,为人之根本,肾脉的有无,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至为重要。按之至骨候肾气,所以沉候为脉之根本。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脉有寸关尺三部,尺部候肾,因此,尺部脉也是脉之根本。本条接着举寸关尺以候下利的预后,其中特别强调尺部的肾脉,下利而寸关脉不见,只要尺脉未绝,其病尚有生机,正是说明尺为根脉的意义。要之,沉候是从指下轻重而言,尺脉乃就脉部高下立论,都属于脉之根本,不可偏废。此外,还有脉的快慢也不应忽视,如果一息脉仅二至,是为损脉,虽然正气还末竭绝,亦为难治之候。
 

  【原文】

  问曰:脉有相乘①,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②;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③;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④;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⑤也。

  【注释】

  ①乘:克贼也。

  ②纵:纵任其气,乘其所胜。

  ③横:其气横逆,反乘其不胜。

  ④逆:子行乘母,以下犯上为背逆。

  ⑤顺:母行乘子,以尊临卑为言顺。

  【译文】

  问:脉有互相乘侮,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这是什么意思?师答: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胜则放纵自如,所以叫做纵。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胜,则横行无忌,所以叫做横。水克金,火克木,子去克母,所以叫做逆。金克水,木克火,母来克子,所以叫做顺。

  【评析】

  本条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

  人的五脏禀五行之气,各有本脏的脉象;五脏与四时相应,四时又各见其相应之脏的本脉,如春脉弦(肝木)、夏脉洪(心火)、秋脉浮(肺金)、冬脉沉(肾水),这是平人无病。假使不见本脉,即为病候。一般有纵横顺逆四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所谓纵横,乃就五行相克的关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当胜者,夏日应见洪脉,而反脉沉,即为水行乘火的纵克;反之,冬日应见沉脉,而反见洪脉,即为火行乘水的横克。所谓逆顺,乃就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例如水为金之子,火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则为逆;金为水母而乘水,木为火母而乘火,又属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顺克。

大家都在看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古文典籍 247 阅读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

古文典籍 136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

经部 366 阅读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

古文典籍 152 阅读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

古文典籍 275 阅读

陋室铭

陋室铭

简介: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文典籍 269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经部 2415 阅读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

古文典籍 203 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

古文典籍 155 阅读

《荀子》名言

《荀子》名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

国学赏析 1754 阅读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

古文典籍 357 阅读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简介: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古文典籍 140 阅读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

古文典籍 249 阅读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

古文典籍 187 阅读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

古文典籍 37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