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学>子部>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张仲景  时间:2017-01-05  

  【原文】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①,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②。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③,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⑤,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释】

  ①因息游布:借气息活动,精华物质得到游行输布。

  ②效象形容:仿效物象描述脉的形状。

  ③参差:长短不齐。

  ④进退低昂:脉象有快慢高低之异。

  ⑤衡铨(quán):量轻重的器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译文】

  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师答: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故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此为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百刻,则循环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脉,即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若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若脉不相对应于病症,须了解其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知识的人。

  【评析】

  本条以问答方式揭示平脉的总纲。

  脉的搏动是与营卫气血的流行分不开的,而营卫气血的流行又必须借助于肺气的呼吸出入,才能循环不息,故有肺朝百脉之称。人与天地相参,四时气候的转变,对人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脉也必应乎四时而有所不同,如春为弦脉,夏为洪脉,秋为浮脉,冬为沉脉等。如果发生了疾病,脉的变化就会更加显著,所以医生首先需要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异常脉象。关于五脏正常的脉,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假使感邪而患病,脉又因病变的不同而有不同变化,如感受风邪则脉现浮虚,内有蓄水则脉现沉伏等,这皆表明脉象与病变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原文】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①疾去②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③迟入④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释】

  ①——④来、去、出、入:气之呼出者为来为出,气之吸入者为去为入。

  【译文】

  老师说:人之呼吸,是计算脉搏的标准。初按脉搏时,脉来得快去得慢,这是呼气时脉快而吸气时脉慢,叫做内虚外实。初按脉搏时,脉来得慢去得快,这是呼气时脉慢而吸气时脉快,叫做内实外虚。

  【评析】

  本条从呼吸时脉搏的快慢,以测其内外虚实。

  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来衡量脉搏的快慢疾徐,所以说“呼吸者,脉之头也”。所谓“头”,含有先头和标准的意思。《经》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就是这个意思。《内经》云:“来则为阳,去则为阴,阳主外,阴主内。”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总的精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病。
 

  【原文】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①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中卒痛②,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释】

  ①下工:工,是指医生;上、中、下,是指医生的水平有高低之分。

  ②卒痛:骤然发作的疼痛。

  【译文】

  问:高明的医生,通过察言观色便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这是什么道理呢?请老师赐教。老师答:若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人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医生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症之见症,表症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症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若病人诉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医生又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阴症而见阳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故得知疾病将愈。

  【评析】

  本条讲脉症合参,以推断病愈之法。

  病人发热身疼,脉搏浮大,则表邪尚盛,现在病人能够安卧,脉象不是浮大而是沉迟,乃正复邪衰之象,所以知为将愈。这里所说的脉沉迟乃与浮大相对而言,不是里虚寒的沉迟,如系里虚寒的沉迟,则为表病里虚,阳症阴脉,不能断为欲愈。“太阳病篇”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与“脉沉者,急温之”等条文,可以联系起来理解。病人主诉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较剧,必不能安然自坐,脉搏亦应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又浮大,足证明里气已和,所以亦断为将愈。本条病家云发热身体痛,病人云腹中卒痛,属于问而知之;病人自卧,病人自坐,属于望而知之;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属于切而知之。
 

  【原文】

  师曰:病人家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①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②,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释】

  ①处言:决断之意。处言,即断言。

  ②盻(xì)视:怒视。

  【译文】

  医师说:病人家里人说,病人发热烦扰得很厉害。第二日医师到了病人家,看到病人面向墙壁而卧,这是热已退去,即使脉尚未和,亦可以断言此病即将痊愈。假使病人向壁而卧,听说医师来到,并不惊慌起身,却以目怒视,几次欲说病情却又不说,给他诊脉时,吞咽唾沫的,这是伪装的假病。假使脉正常,可故意断言此病非常严重,必须服用大吐大下的药物,并须针灸数十百处之多,才能痊愈。

  【评析】

  本条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察病情之法,以及对诈病的识别和处理。

  发热烦极,必不得卧,今向壁静卧,足证明烦热已退,虽脉搏尚有不和,亦是病才向愈的缘故,稍待则脉自渐和。若脉不和而躁不得卧,或热盛昏迷而卧,则又为病进的征象,应该及时治疗。假使病人向壁静卧属于阴症,听见医生到来,必心里高兴,诉述病情当絮絮不休;今恰恰相反,见医生到来反有厌恶之意,欲言又止,诊脉时咽唾,此时应该怀疑他不是真的有病,如果脉搏平和,就可以肯定是伪装的诈病。既然是伪装诈病,直接揭穿一时也难收效,最好的办法是以诈对诈,可故意夸大病情,说病情非常严重,必须使用剧烈吐下与强刺重灸等方法,使他畏惧痛苦而不敢再继续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避免被诈病所迷惑。

大家都在看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古文典籍 247 阅读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

古文典籍 136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

经部 366 阅读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

古文典籍 152 阅读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

古文典籍 275 阅读

陋室铭

陋室铭

简介: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文典籍 269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经部 2415 阅读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

古文典籍 203 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

古文典籍 155 阅读

《荀子》名言

《荀子》名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

国学赏析 1754 阅读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

古文典籍 357 阅读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简介: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古文典籍 140 阅读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

古文典籍 249 阅读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

古文典籍 187 阅读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

古文典籍 37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