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向之乱:是指前522--前520年宋国发生的政治动乱。
当时宋国的国君宋元公对掌权的华氏、向氏不满,导致发生动乱,最终华氏从此在宋国消失、向氏仍有一部分存在,君臣矛盾也就依旧存在,后来又发生平元之乱、向魋之乱。
简介
宋国政府的重要职位同样由一批世卿担任,这些世卿家族均是先君的后人,主要有:戴族(戴公之后):包括华氏、乐氏、皇氏、老氏;庄族(庄公之后):仲氏;桓族(桓公之后):包括鱼氏、鳞氏、荡氏、向氏。这些世卿家族与国君固然都是同姓,但年代久了,血缘的纽带日益脆弱、利益的冲突也日益激化。即使较晚形成的桓族(桓公卒于前651年),与国君的关系也少有什么亲情可言了。
宋国的官制,最重要的是以下六卿: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司城就是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所以避讳改叫司城)。六卿之间没有固定的高低之分,例如右师华元、司城子罕、左师向戌都曾担任执政官。因为历代国君都产生公族,职位紧张,只好又扩充编制,将司寇分为大司寇与少司寇,司马分为大司马与少司马、增加大宰与少宰。但编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充,公族却在不断地产生。最要紧的,国君为了强化自身的控制力,试图将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兄弟、堂兄弟们加入卿的行列,而传统的世卿家族自然也要奋力保住自己的位置。这样,宋国的国君与新公族组成攻方,各家旧公族形成守方,在国家稳定了近百年之后,展开了一次殊死的搏斗。
君臣交质
公元前522年周历2月己丑日,这天正是冬至。鲁国的日官梓慎照常履行职责,登高台而望云气:“哎呀,今年宋国要发生内乱,国家几乎灭亡,三年之后才能平息下去。蔡国将有大丧。”亚卿叔孙昭子判断:“那一定是戴、桓两族了,他们太过骄横无礼,将是内乱的根由。”
现在的宋国,君臣矛盾确已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了。宋元公名佐,即位已经10年,向戌去世后,执政大臣换成了右师华亥(华元之孙)。在元公眼里,在华亥和左师向宁都是骄奢蛮横的权臣,自己这个国君简直没有任何权威可言。而在华亥和向宁看来,元公是个“无信多私”的家伙,作为一国之君,却没有信用自然难得臣子的尊敬,“多私”就更可怕了,这个国君时时琢磨着要挤掉这些世卿家族的位置,到处安插自己亲信的“私人”。
情况表明,国君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地展开着,沉默下去肯定是坐以待毙。华定(宋卿,职务不详)、华亥兄弟与向宁商议:“再这样下去,早晚都得死在国君手里,咱们何不先发制人呢?即使失败了还可以流亡,流亡总比死要强些吧。”三人谋划已定。
前522年初夏,华亥对外诈称得病,宋是礼仪之国,执政生病,群臣自然要来探望,包括元公的那帮兄弟(群公子)。公子们一到华府,立即被抓,落网的有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以上六人均为平公的兄弟、堂兄弟,以及向氏家族中投靠国君的向胜、向行。6月9日(丙申),华亥们一不做二不休,果断杀死六名公子公孙,向胜、向行也被扣押在华亥家的仓库里。元公闻讯,亲自赶到华府为公子们求情,不但遭到拒绝,自己也被华亥扣了下来。
但接下来,华亥也没敢把事情做到极至,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最后是君臣们达成协议:元公保证维护三人的既得利益,三人则继续效忠于国君。16日(癸卯),元公提供自己的大子栾以及栾的母弟辰、公子地三名公子被送来做人质,平公则带走华亥之子华无戚、向宁之子向罗、华定之子华启三人做人质,君臣盟誓之后,权且相安无事。
在宋国,国君的力量还是雄厚的,还有一些国君的亲信漏网。这次突然袭击,以公子城(字子边,元公亲弟)为首的八人出奔郑国,不久,公子城返回国内,纠集力量起来反击,但随即在鬼阎(在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被华亥、向宁击溃,公子成投奔晋国。其余七人仍留在郑国,这七个人分别是:元公的堂兄弟公孙忌,子罕之孙乐舍,司马(强),向戌之子、也就是向宁的两个哥哥向宜、向郑,刚刚流亡过来的楚国太子建,以及小邾国的公子郳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