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队的建制
明代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明代的国防制度
明代镇戍制度,凡边塞,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要害地方,平时都设重兵镇戍.而永乐以后,建都北京,三面近塞,故边防尤重.当时边防,动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洹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其沿海一带,则自广东乐会接越南界五千里抵闽,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隶,又千八百里抵山东,又千二百里逾庐龙抵辽东,又千三百余里抵鸭绿江,故海防亦重.自嘉靖中,倭寇肆掠,前后共设七镇,而守备,把总分守巡徼会哨的不下数百员.至于西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扼险设镇戍守,以行对少数民族的镇压政策.计明万历,天启间,全国共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二十镇.其中属东北,西北边防的共十一镇,属东南海防的共四镇,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共五镇.因为明代建立镇戍的用意,原是为的要厚集兵力保卫国防而设的,至于对镇压内地人民,备有一般兵防便可以应付,所以腹里省分如安徽,江西,河南等省,都不设重镇.这个镇戍制度,有一个优良的功能,便是平时镇戍重兵于要害,到有事的时候,既免临时争调,得以逸待劳,而诸镇声势联络,易收应援夹击之功,复可节省兵力.明代边防,海防,远的万里,近的也数千里,而置兵不多,防戍暇整,即深得此制的功用.
明代军队的官职叙述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统治者也特别注意对军队的管理和建设.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云:“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当时明朝约有军队二百万,都编置在卫所中,大抵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编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卫所的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军户皆另立军籍,是世袭的.精锐的军队多驻在京师,朱元璋在南京一带设有48个卫,有军士20余万人,朱棣在北京设72个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明代初年置行枢密院,太祖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明代定制,大都督府、大都督为从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罢统军元帅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军十卫参军府,设左、右参军.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2人,提控案牍1人,并从九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军断事官为正五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5人,均为正七品,各理其军之刑狱.同时,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朱元璋从军事上加强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品秩相同.各有掌印、佥书.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26个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以上12卫,洪武中置),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以上10卫,永乐中置)、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以上4卫,宣德八年置).其中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常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领大汉将军(共1,507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以欺压平民及一般官员,最为专横跋扈,特异于其他各卫.留守5卫:旧为都镇抚司,总领禁卫,先属于中书省,后改隶大都督府,设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知事(从八品).旋即改称宿卫镇抚司,设宿卫镇抚,宿卫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卫指挥使司,专领军马守御各城门,及巡警皇城与城垣造作之事.后升为留守都卫,统辖天策、豹韬、飞熊、鹰扬、江阴、广洋、横海、龙江、水军左、右10卫.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复为留守卫,与天策等8卫,俱为亲军指挥使司(惟水军左右卫为指挥使司)并隶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为留守中卫,增置留守左、右、前、后4卫,仍为亲军.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隶五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