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日后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究竟带走了多少兵马?汉文史籍无记载,只有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文史籍《黄金史纲》及《蒙古源流》分别给出了两个不可靠的数据。《黄金史纲》称元顺帝带“十万蒙古”出走了。这里的“十万蒙古”并非实数,而是来源于明代蒙古人传统的说法,即蒙古部落主要由本部的“鞑靼”与别部的“瓦剌”组成,其中“鞑靼”拥有“六万户”,而“瓦剌”拥有“四万户”,两者合计十万户(“鞑靼”与“瓦剌”都是明代蒙古部落集团的名称,下文还要提及)。《蒙古源流》则称元顺帝带着“六万蒙古”出走了。这个数据显然只是泛指“鞑靼”的“六万户”;而不包括瓦剌的“四万户”在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十万蒙古”,还是“六万蒙古”,都是指蒙古贵族的正规部队。
事实也是这样,一大批集结于大都的守军在衣着光鲜的贵族军官的统领下灰溜溜地不战而退。这些拥有高贵血统的官家子弟竟然被一班乡下佬、放牛娃出身的泥脚子撵走了,他们那些曾经扬威世界的老祖宗如果九泉之下有知,恐怕会气得在坟墓里跳起来!
现在,大都这个中枢机构已经基本上瘫痪了、这个元政府赖以决策的脑袋,似乎失去了灵魂,只剩下躯壳。
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的汉官刘佶,后来留下了一本《北巡私记》,书中记载元顺帝离开时,随行的有“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还有“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位、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百余人。”
留守大都的官员则有:
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
义王中书右丞相和尚
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
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
右丞张康伯
御史中丞满川
参知政事张守礼
除此之外,呆在大都的还有宣让、镇南、威顺诸王子等(其中,宣让王子就是淮王贴木儿不花的儿子)。
监国的淮王贴木儿,时年八十三岁,他本来是出镇地方的诸王之一,镇所是在长江流域的庐州。不过,他镇所里的亲军已经于1354年(至正十四年)随着庐州被南方起义军所陷而覆灭。而他本人则北逃大都避难。
其余留守大都的镇南、威顺诸王子,其镇所也是在长江流域的扬州、武昌等地,因上述地方早已经在战乱中失守,所以也没有亲军可供调用。
元顺帝把这一批丧失了镇所、损兵折将的宗室留在大都,又没有留下精兵协防,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据说,当中书左丞相庆童,得知自己不能随元顺帝撤离,要留在大都协助淮王贴木儿防守时,叹息道:“我已经知道将要死在此地,再啰嗦也没有用!”
元顺帝撤离了大都,身在通州的徐达还不知道这个重要的情报,他正在积极准备着与元军进行野战,虽然蒙古骑兵早已由盛转衰,但他却一点也不敢轻敌,而是督促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建立巩固的阵营,以防止骑兵大规模的冲击。
明军布阵完毕,做好一切战斗的准备,并派出哨兵来到大都城下打探消息。哨兵迟迟不见敌兵出城,城上亦无旗帜,因怀疑内有伏兵而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