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①,飧居亦异②,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③,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注释】
①物性刚柔:物品的性能,有刚有柔。
②飧居亦异:“飧”与“餐”通,饮食居处的习惯,也有差异。
③四治之能:砭石、毒药、微针、灸爇等四种治疗方法的功能。
【译文】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刚有柔,人们的饮食起居也不尽相同,故病症与治法也应有所区别。故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观点,歧伯则列举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爇等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用来教导后代有学识的人,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评析】
本条强调治病应当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原文】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①而病者,必死。
【注释】
①两感于寒:阴经与阳经同时感受寒邪,如太阳少阴两感。
【译文】
凡是感触了寒邪,就会产生发热,热势虽然盛,也不会死亡。假使阳经和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生病,就容易死亡。
【评析】
本条指出一般伤寒与两感于寒在预后上的差异。
一般外感病都有发热,这种发热是机体抗邪于外的反映,所以热势虽然很盛,也不会死亡。如果两感于寒,不但阳经受邪,而且伤及阴经,大多是正衰邪盛,所以预后比较危恶。
【原文】
尺寸俱浮①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②,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③,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④,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⑤,故腹满而嗌干⑥。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⑦,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⑧,络于肝⑨,故烦满而囊缩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注释】
①尺寸俱浮:寸关尺三部而言,犹言从寸至尺三部脉都是浮象。
②其脉上连风府:风府是督脉经穴位,位于项后,正中枕骨之下陷。“其脉”指足太阳经脉,这一经脉,起于目内訾,上行额部至颠顶,入里络于脑,回出下行项后,循肩胛内侧,夹行脊柱两旁,抵于腰中,所以太阳经受邪,多有头项痛,腰脊强的症候。
③其脉侠鼻络于目:足阳明经脉起于鼻翼旁,入上龈环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承浆穴。向后沿腮下出大迎穴,经颊车上行耳前,沿发际到额部,有一支脉在大迎前,下行循喉咙入缺盆,下入膈中,联于胃,络于脾,挟脐下行,经髀关,循足而下,止于大趾尖端,这是足阳明经脉循行路线。
④其脉循胁络于耳: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行头角,下至耳后,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方,循颈侧入缺盆,然后向下走胸中,再过膈膜,络于肝和胆,再到少腹两侧。至于直行的经脉,从缺盆经腋,沿胸胁部到髀关节外侧下行,直至外踝,止于足小趾。由于足少阳经循胁部络于耳,所以少阳经脉受邪会发生两胁疼痛和耳聋的病变。
⑤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yì):足太阴的经脉,开始于足大趾尖端,上行足内踝前方,沿胫骨内侧,经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系胃腑,穿过膈膜,循行咽部,连及舌根,散于舌下。由于足太阴经脉连及脾胃,经过咽部,所以太阴受邪,出现腹满嗌干之症。
⑥嗌干:咽部干燥。
⑦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舌本指舌根,足少阴经脉,开始于足小趾,斜走足心出内踝前陷中。经内踝骨后,转走足根,由此上腿肚内侧,膝弯内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连及膀胱。直行的脉,从肾上行贯穿肝膈,入肺,沿喉咙至舌根。由于足少阴经脉络于肺,连系舌根,所以少阴受邪,出现口燥舌干而渴的症状。
⑧阴器:生殖器。
⑨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足厥阴的经脉,开始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上行膝弯内缘,沿股内侧,环绕阴器,至少腹和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连系胆府,向上贯穿膈膜,散布胁肋,沿喉咙后壁,过腭骨,上连于目系,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中央。
⑩囊缩:阴囊上缩。
【译文】
尺部、寸部脉象皆浮的,是因太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一两天发病。这是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的缘故,故出现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均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两三天发病。这是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的缘故,故出现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皆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这是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的缘故,故出现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还没有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
尺部、寸部脉象皆沉细的,为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这是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的缘故,故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故出现少阴病见舌燥、口渴。
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这是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的缘故,故出现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评析】
本条说明,六经病发病的大约日期和主要脉症,以及三阳病、三阴病的治疗原则。
本条所说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形症的内容,补充出每经病的脉象,并据脉测病,把受病日期改为发病日期,且出以推断语气和放宽了日期的幅度,就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同时改“脏”字为“腑”字,增加了“已入府,可下而已”,应该肯定这皆是叔和的贡献。然而《素问·热论》的三阳病都是表症,三阴病仅是热症、实症,与《伤寒论》的六经症治,决不应相提并论,等同看待。因为仲景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将六经症治理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充实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六经病不仅有实症热症,而且有虚症寒症,乃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八纲俱备,六经病的治法不仅是汗下两法,而且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俱全。
【原文】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①,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
【注释】
①水浆不入:汤水不能下咽。
【译文】
假使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如第一日太阳经受邪,就和少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胀满口渴等症。第二日阳明经受邪,就和太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腹胀、身热、不欲食、谵语等症。第三日少阳经受邪,就和厥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厥冷、汤水不得下咽,甚至昏迷不识人等症。到了第六日,就要死亡。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那么,营卫之气不行,脏腑之气不通,就必死无疑了。
【评析】
本条讲两感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不良预后。
两感症是一脏一腑同时受病,表里症一起发作,显见邪气充盛,正气不支,所以预后不良。东垣的经验:“虚而感之深者多死,实而感之浅者或生。”足资佐证。第一日出现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为太阳少阴两感;第二日出现腹满谵语,身热不欲食,为阳明太阴两感;第三日出现耳聋、囊缩、厥逆,为少阳厥阴两感。如果汤水不入,昏不识人,延至第六日即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