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学>子部>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原文/译文/评析(3)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张仲景  时间:2017-01-05  

  【原文】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①,飧居亦异②,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③,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注释】

  ①物性刚柔:物品的性能,有刚有柔。

  ②飧居亦异:“飧”与“餐”通,饮食居处的习惯,也有差异。

  ③四治之能:砭石、毒药、微针、灸爇等四种治疗方法的功能。

  【译文】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刚有柔,人们的饮食起居也不尽相同,故病症与治法也应有所区别。故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观点,歧伯则列举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爇等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用来教导后代有学识的人,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评析】

  本条强调治病应当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原文】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①而病者,必死。

  【注释】

  ①两感于寒:阴经与阳经同时感受寒邪,如太阳少阴两感。

  【译文】

  凡是感触了寒邪,就会产生发热,热势虽然盛,也不会死亡。假使阳经和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生病,就容易死亡。

  【评析】

  本条指出一般伤寒与两感于寒在预后上的差异。

  一般外感病都有发热,这种发热是机体抗邪于外的反映,所以热势虽然很盛,也不会死亡。如果两感于寒,不但阳经受邪,而且伤及阴经,大多是正衰邪盛,所以预后比较危恶。
 

  【原文】

  尺寸俱浮①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②,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③,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④,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⑤,故腹满而嗌干⑥。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⑦,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⑧,络于肝⑨,故烦满而囊缩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注释】

  ①尺寸俱浮:寸关尺三部而言,犹言从寸至尺三部脉都是浮象。

  ②其脉上连风府:风府是督脉经穴位,位于项后,正中枕骨之下陷。“其脉”指足太阳经脉,这一经脉,起于目内訾,上行额部至颠顶,入里络于脑,回出下行项后,循肩胛内侧,夹行脊柱两旁,抵于腰中,所以太阳经受邪,多有头项痛,腰脊强的症候。

  ③其脉侠鼻络于目:足阳明经脉起于鼻翼旁,入上龈环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承浆穴。向后沿腮下出大迎穴,经颊车上行耳前,沿发际到额部,有一支脉在大迎前,下行循喉咙入缺盆,下入膈中,联于胃,络于脾,挟脐下行,经髀关,循足而下,止于大趾尖端,这是足阳明经脉循行路线。

  ④其脉循胁络于耳: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行头角,下至耳后,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方,循颈侧入缺盆,然后向下走胸中,再过膈膜,络于肝和胆,再到少腹两侧。至于直行的经脉,从缺盆经腋,沿胸胁部到髀关节外侧下行,直至外踝,止于足小趾。由于足少阳经循胁部络于耳,所以少阳经脉受邪会发生两胁疼痛和耳聋的病变。

  ⑤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yì):足太阴的经脉,开始于足大趾尖端,上行足内踝前方,沿胫骨内侧,经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系胃腑,穿过膈膜,循行咽部,连及舌根,散于舌下。由于足太阴经脉连及脾胃,经过咽部,所以太阴受邪,出现腹满嗌干之症。

  ⑥嗌干:咽部干燥。

  ⑦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舌本指舌根,足少阴经脉,开始于足小趾,斜走足心出内踝前陷中。经内踝骨后,转走足根,由此上腿肚内侧,膝弯内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连及膀胱。直行的脉,从肾上行贯穿肝膈,入肺,沿喉咙至舌根。由于足少阴经脉络于肺,连系舌根,所以少阴受邪,出现口燥舌干而渴的症状。

  ⑧阴器:生殖器。

  ⑨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足厥阴的经脉,开始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上行膝弯内缘,沿股内侧,环绕阴器,至少腹和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连系胆府,向上贯穿膈膜,散布胁肋,沿喉咙后壁,过腭骨,上连于目系,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中央。

  ⑩囊缩:阴囊上缩。

  【译文】

  尺部、寸部脉象皆浮的,是因太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一两天发病。这是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的缘故,故出现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均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两三天发病。这是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的缘故,故出现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皆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这是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的缘故,故出现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还没有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

  尺部、寸部脉象皆沉细的,为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这是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的缘故,故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

  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故出现少阴病见舌燥、口渴。

  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这是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的缘故,故出现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评析】

  本条说明,六经病发病的大约日期和主要脉症,以及三阳病、三阴病的治疗原则。

  本条所说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形症的内容,补充出每经病的脉象,并据脉测病,把受病日期改为发病日期,且出以推断语气和放宽了日期的幅度,就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同时改“脏”字为“腑”字,增加了“已入府,可下而已”,应该肯定这皆是叔和的贡献。然而《素问·热论》的三阳病都是表症,三阴病仅是热症、实症,与《伤寒论》的六经症治,决不应相提并论,等同看待。因为仲景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将六经症治理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充实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六经病不仅有实症热症,而且有虚症寒症,乃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八纲俱备,六经病的治法不仅是汗下两法,而且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俱全。
 

  【原文】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①,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

  【注释】

  ①水浆不入:汤水不能下咽。

  【译文】

  假使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如第一日太阳经受邪,就和少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胀满口渴等症。第二日阳明经受邪,就和太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腹胀、身热、不欲食、谵语等症。第三日少阳经受邪,就和厥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厥冷、汤水不得下咽,甚至昏迷不识人等症。到了第六日,就要死亡。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那么,营卫之气不行,脏腑之气不通,就必死无疑了。

  【评析】

  本条讲两感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不良预后。

  两感症是一脏一腑同时受病,表里症一起发作,显见邪气充盛,正气不支,所以预后不良。东垣的经验:“虚而感之深者多死,实而感之浅者或生。”足资佐证。第一日出现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为太阳少阴两感;第二日出现腹满谵语,身热不欲食,为阳明太阴两感;第三日出现耳聋、囊缩、厥逆,为少阳厥阴两感。如果汤水不入,昏不识人,延至第六日即会死亡。

大家都在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

古文典籍 187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

经部 366 阅读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

古文典籍 370 阅读

陋室铭

陋室铭

简介: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文典籍 269 阅读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古文典籍 247 阅读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

古文典籍 357 阅读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

古文典籍 136 阅读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简介: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古文典籍 140 阅读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

古文典籍 152 阅读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

古文典籍 249 阅读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

古文典籍 203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经部 2415 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

古文典籍 155 阅读

《荀子》名言

《荀子》名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

国学赏析 1754 阅读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

古文典籍 27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