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①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②,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注释】
①春分:是农历二月中节气名称之一。
②重沓:重复、杂沓的意思。
【译文】
从霜降节以后,至春分节以前,凡是因触冒霜露,身体感受寒邪而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之间,气候还不太冷,发病比较轻浅;十一月、十二月间,气候已经非常寒冷,发病必然严重;正月、二月之间,寒冷逐渐解除,发病也较轻微。这都因冬时调摄不当,恰巧感受寒邪,而即时发作的疾病。如果是因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发病的,就名叫冬温。冬温的病邪和伤寒完全不同,而且冬温的发病有迟有早,更是相互重复杂沓,病势有轻有重,所以治法也不相同,它的症候可参考以下篇章内容。
【评析】
本条讲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
本条指出冬季的时病,不但有伤寒,而且有冬温,伤寒是感受冬季当令之寒邪而病,属于正气为病,冬温由于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病,属于时行之气为病,二者在病因上截然不同,所以说“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原文】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译文】
在立春节以后,若未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有高热的疾病发生,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评析】
本条讲春季伏气温病的发病机制。
立春节以后,天气由寒冷逐渐转为温暖,这时发生的高热疾病,既不同于感寒即病的伤寒,也不都是春时正气为病的温病,有些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没有即时发病,而伏藏体内,至次年春季阳气升发之际,激活伏寒外发,而变为温病,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伏气温病。感寒之因虽同,而发病的季节和病的性质已经改变,所以特提出“变为温病”,以期引起注意。
【原文】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①,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注释】
①为寒所折:折,伤害的意思,即被寒邪所伤害。
【译文】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节以前这一时期,天气如果骤然寒冷,由此而得的热病,都是时行寒疫。三、四月间或有天气骤寒,这时阳气还较微弱,如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还是比较轻微。五、六月间,阳气已经旺盛,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就必严重。七八月间阳气已经渐衰,受了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也必轻微。寒疫与温病、暑病有些相似,但治法却有显著的区别。
【评析】
本条指出寒疫病的原因,并说明其热势的轻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原文】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①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②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③。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④;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注释】
①阴阳鼓击:阴阳相互推动、促进。
②一阳爻(yáo)升,一阴爻降:“爻”是八卦中的基本符号。“一”代表阳爻;“--”代表阴爻。十月六爻均属阴,而为坤卦。阴极则阳生,所以到了十一月冬至节后,阳气渐生,阴气始降,故一阳爻上(升),一阴爻下(降),形成复卦。
③必婴暴疹:婴,遭受。暴疹,急性疾病。
④飧泄:脾胃虚弱的泄泻。
【译文】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气候应相应于节气。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未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来到;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皆可成为致病的邪气。然而,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互相鼓动推进,各自禀受一气。故气候会由春天的温暖,变为夏天的炎热;由秋天的凉爽,转变为冬季的严寒。冬至以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以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以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生,所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这样,到了冬至夏至,为阴阳二气相合之时;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相离之期。当阴阳转换之时,人若适应不了则会生病。故熟知养生之道的人们,在春夏季养阳、秋冬季养阴,适应于自然界的变化。不懂养生的人,则顺应不了自然界的变化,触冒四时邪气,就会患急性热病。若要知道这些毒烈的邪气侵害哪一经,产生什么病,就必须详细诊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春季感受风邪,夏天就发生泄泻;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会发疟疾;秋天感受湿邪,冬天就会发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则会产生温病。此为正常的规律,医者务须明白深究。
【评析】
本条讲讨论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及与外感疾病的关系。
在二十四气中,二至、二分尤为紧要,夏至一阴生,开始阳降阴升,冬至一阳生,开始阴降阳升,所以称为阴阳相合;春分阳气开始超过阴气,于是气候转温,秋分阴气开始超过阳气,于是气候转凉,所以称为阴阳相离。由于二至、二分是节气变化的主要环节,所以特举八卦的爻象来说明,其余节气可以类推。当节气变换的时候,如果不能适应,就容易感触而病。因此,养生的原则,首先要适应时令变化,《内经》说:“养生者,必顺于时。”就是对养生原则的概括。
【原文】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①,困乃告医②,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注释】
①日数久淹:病期拖延的时间太长。
②困乃告医:病势危重时,才请医生诊治。
【译文】
伤寒的病情,是随着日程而由浅转深,逐渐加重的,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情况决定治法和处方。现在有很多人患了伤寒病,开始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对病症,或者拖延了很长日期,直到病势十分严重时,才来请教医生,医生又不按照治疗程序去用药,因之药不对症,怎么能把病治好呢!如果能依据当时的病情,斟酌制定方药,没有不收到效果的。现在搜采张仲景原来的著作,抄录他所论述的症候和切脉、闻声、察色等诊病方法,以及确实有效的处方,编次成书,以供社会上救治疾病的迫切需要。
【评析】
本条指出伤寒病应当早治和随证论治,并说明搜采仲景旧论的目的和意义。
伤寒是外感病症,病邪自外侵犯,由浅而深,转变较为复杂,所以强调应早期治疗,才容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