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年,明宪宗迫于人民的呼喊和朝野的压力,给于谦平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有司岁时致祭。万历中,改谥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祭文称:"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一时天下人心稍稍平复。
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重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被认为是他人生的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死了以后,蒙古又开始屡屡骚扰明朝北方边境,英宗计无所出,只是忧心不已。有一天,恭顺侯吴谨趁机在旁进言:"如果于谦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敌人如此猖狂。"英宗听了,默默无语,也不怪罪吴谨,想必其内心肯定会起波澜的吧!
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本来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的。没想到他却趁机发动了这场政变。
而景泰皇帝则在二月初一被废为郕王,还居西内。这时候,有个笑话,因为朱祁镇复位心切,正月十七宣布复位,可是,他忘了废掉朱祁钰,一时间,居然有了俩皇帝,只好在下月下旨废掉朱祁钰。朱祁钰被废以后不久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因,明史上只说是薨。据考证:是朱祁镇派太监蒋安用布帛给勒死的,这件事在明朝就很是被大家所坚信,包括明宪宗朱见深,只是因为英宗的面子不可能公布罢了。另有一个旁证也可以说明问题:
景泰的皇后汪氏反对易储,被景泰废掉,明英宗本人一向不赞成殉葬,他也是明皇族第一个废除殉葬制度的皇帝,然而,当景泰死后,英宗不仅不感谢这位当年保护他儿子的弟媳汪氏,反而下令汪氏殉葬。这件事遭到钱皇后和见深的一致反对,连孙太后也出面干预,这样,朱祁镇才放弃。从这件事看,对待汪氏尚且如此,对待景泰那就不难理解了。何况自古以来,为了皇权,弟杀兄、子杀父都比比皆是,这又何足为奇呢?
朱祁钰死后很是凄凉,史称: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直到朱见深做了皇帝以后,才给这位实际对明王朝有过大功的叔叔平反,这也是明宪宗一生做的第二件也是最后一件漂亮事(第一件是给于谦平反)。成化十一年,正式下旨:"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此后,追谥:景皇帝,庙号:代宗。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只因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陡增波折,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因此,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在英宗复位之后,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就是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礼如仪。第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他跟李贤说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李贤对此大加赞赏,于是英宗不顾左右近侍的反对,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应生活。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当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卷。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