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①者,攻之②不令发汗,属府③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释】
①属脏:病邪在里的意思。指出“属脏”就意味着病邪深入于里,并不是五脏真有病变。
②攻之:治疗的意思,不可一概认为攻下。“太阳篇”里有“攻表宜桂枝汤”,就是很好的注脚。
③属府:邪热炽盛的意思。古人以大热属胃,不一定是肠有燥屎。张隐庵认为指膀胱水府,似嫌有悖原意。
【译文】
脉象浮而且大,心下部反而硬满,如属热结于里的,治疗时不可使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也不可使用利小便法,因为小便一多,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去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这时可酌用下法治疗,但是如见到迟脉,则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评析】
本条揭示热症发汗、利水法的禁例与热症汗多、汗少的不同机转。
浮大脉一般主病在表,不应该心下硬,现在反而见到心下硬,这时对浮大脉就应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机械地视为表脉。心下硬而脉浮大,当是阳热之邪结于胸脘部位。所谓入脏,就是指热邪在里,所以不可治以汗法。所谓属腑,又是指在里的阳热炽盛,由于热盛最易耗伤津液,所以也不可渗利小便。假使误用渗利,而致小便过多,那么津液外泄,就必然引起大便燥硬。关于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又是指出阳热症候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一是汗多则邪有出路,热可随汗而解;二是汗少而邪不得外泄,热邪耗津可引起大便困难。治疗这种便难,当然可以酌用清热通下方法,不过还须结合脉象,如果脉迟,标志着营阴不足,那么攻下方法又当慎用。
【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①,此为医咎,责虚取实②,守空③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注释】
①哕(yuě):有声无物曰哕,即俗称呃逆。
②责虚取实:把虚症当做实症治疗。
③守空:荣在内为守,“守空”即内守的荣血空虚之意。
【译文】
趺阳脉浮,浮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皆会出现呃逆。均为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误用治实症的方法治疗虚症,对于空虚之症,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若脉浮而鼻中干燥的,鼻孔势必出现出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浮属于虚症的病理机转及误治的变症。
大紫草
【原文】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译文】
凡是脉象浮数,应当有发热和像冷水喷洒一样的恶寒。如果有局部疼痛的地方,而且饮食如常,这是蓄积痈脓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外感与痈疡辨证。
浮数脉,一般多见于表证,所以说当见发热恶寒等症。但是痈疡外科病也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须注意鉴别。本条特提出两点:一是必伴有局部疼痛;二是饮食如常,极有辨证意义。
【原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①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②,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释】
①战惕:震颤发抖。
②差迟:病愈的日期延迟。
【译文】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全身伴有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就会延迟病愈的日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评析】
本条讲论阳虚不能做汗的脉症和病理机转。
邪在肌表,是以脉浮,阳气虚弱,是以脉迟。邪气怫郁,是以面热且赤,正邪相争,是以战惕。六七日是正复邪衰的时期,如果正能胜邪,就能汗出病解。但是如果里阳素虚,正气当欲解时期虽能奋起驱邪,而发生战惕,毕竟因里阳不继,终未得汗出,反而发热,则病愈的日期势必推迟,而病程就必定延长了。
【原文】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①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②,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释】
①踡(quán)卧:眠卧时身体踡屈不伸。
②胎滑:苔滑,舌上有腻滑的白苔。
【译文】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蜷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为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若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若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盛,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若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即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为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的征兆,这时病就比较难治了。
【评析】
本条指出表里疑似脉症的治禁,及其病变转归和预后判断。
脉象尺寸俱紧,标志着邪盛,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为表邪闭郁,蜷卧足冷,舌上苔滑,又是虚寒之象,确实寒热疑似,虚实难分。因此,特郑重提出“勿妄治也”的禁例,示人宁可稍待时日,仔细观察病情,切勿乱投药物,以避免鲁莽治误,这一点十分重要,必须牢记。七八日之后,病情有好转与恶化两种可能:如果热微而手足温和,表明邪退正复,为病势将解;如果反发高热,则是正虚邪盛,为病势转剧而难治。此外,根据现有病情,还可推断出将要发生的症状,如仍然恶寒,不仅是表证未解,由于表寒外束,必致气逆欲呕;如腹部疼痛,知寒邪在里,脾寒气陷,必然要发生腹泻。
【原文】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①,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释】
①卫气失度: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
【译文】
脉象浮而滑,浮为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邪实太过,脉象又会数急,这时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浮滑的脉变为数急,并且发热汗出,已成阴液外亡,孤阳独亢之势,这是不治的死症。
【评析】
本条从脉象变化辨阳亢阴竭危候。
脉象浮滑,表明阳热亢盛,但并不是死候。若其脉由浮滑转为数急,发热而汗出不解,不仅卫气失其常度,而且邪热不为汗衰,阳热过于亢盛,阴液有立见耗竭之势,故断为不治。
【原文】
伤寒,咳逆上气①,其脉散②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注释】
①上气:谓气壅于上,不得下行。
②脉散:举之浮散,按之即无,来去不明而散漫无根,所以叫做散脉。
【译文】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症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征象,属于死症。
【评析】
本条讲咳逆上气脉散,为形损危候。
伤寒咳逆上气,是临床常见症候,例如太阳病,“其气上冲”,“喘而汗出”,“喘而胸满”,“咳而微喘”,“下之微喘”等,都非死候。又如阳明病,“脉沉喘满”,“腹满而喘”,也不属死候。只阳明病“直视谵语,喘满”和少阴病“息高”,才是死候。所谓“脱形”,指形肉已脱,“身热,脉小以疾”是阴气已竭。今脉散,乃心荣不能上注于脉,失去控制之权,阴阳二气已败,故为死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