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英文名:Common Pheasant),俗名雉鸡、野鸡、山鸡、项圈野鸡、野山鸡、七彩山鸡,英文名直译为普通雉。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因而得名。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目前环颈雉已实现人工饲养和繁殖,请不要捕捉野生环颈雉,以保护野生种群。
外形特征
环颈雉:形态特征图
环颈雉:雄鸟
雄鸟:体大(85厘米)、原引自中国的、为欧洲及北美洲所熟悉的雉种。雄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周裸皮鲜红色。有些亚种有白色颈圈。身体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从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
雌鸟:形小(60厘米)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被赶时迅速起飞,飞行快,声音大。
中国有19个地域型亚种,体羽细部差别甚大。东部诸亚种下背及腰浅灰绿色。亚种formosanus, kiangsuensis, torquatus, karpowi及pallasi具白色颈环;rotschildi, suehschanensis及elegans无颈环或仅有部分颈环;其他亚种均有不完整颈环。亚种 pallasi 及 elegans 胸绿而非紫。西部诸亚种翅上覆羽白色,下背及腰栗色,并具不完整的白色颈环。shawii胸绿色,Mongolicus胸紫色。诸亚种翅上覆羽黄褐色,下背及腰皮黄色,白色颈环缺失或不明显。这些亚种中,tarimensis胸部紫红,余者胸部均为绿色。
虹膜——黄色;嘴——角质色;脚——略灰。 叫声:雄鸟的叫声为爆发性的噼啪两声,紧接着便用力鼓翼。
亚种差异
我国境内约有19个亚种。雉鸡在中国有19个地域型亚种,分为有全部白色颈环、有不完整白色颈环和没有白色颈环。不同的亚种下背及胸部颜色不同。
以下是鸟网 fenmo527 老师整理的雉鸡亚种辨识方法:
一、东北亚种pallasi,分布于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
形态特征:头顶披羽淡灰绿色。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有完整白色颈环,颈圈宽阔,颈背较窄。前胸紫红,上背皮黄,下背灰蓝。
二、河北亚种karpowi,分布于河北东部、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南部。
形态特征:同东北亚种相似。只是翼覆羽及两胁颜色较浓重。
河北学海无涯老师拍的雉鸡华北亚种。颜色较东北亚种浓重。
三、华东亚种torquatus,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形态特征:头顶披羽淡灰绿色。白色眉纹可见。白色颈环在前颈处中断。腰大部灰蓝或蓝绿色。
山东一犁膏雨老师拍的雉鸡华东亚种。白色颈环在前颈处中断。
四、内蒙古亚种kiangsuensis,分布于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及河北西部
形态特征:眉纹可见。白色颈环完整,但颈圈较窄。胸紫红,胁棕黄。体色较河北亚种淡,而与华东亚种相近。
五、广西亚种takatsukasae,分布于广西西南部
形态特征:
六、台湾亚种formosanus,分布于台湾中部
形态特征:同华东亚种相似。背部颜色较浅,呈黄白色。两胁颜色亦较浅,几近白色。
七、四川亚种suehschanensis,分布于四川北部及青海东南部、西藏东北部
形态特征:头顶披羽蓝绿色。没有白色眉纹,没有白色颈环。胸部具有小范围暗绿色。
八、甘肃亚种strauchi,分布于四川北部及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及南部、青海东部
形态特征:头顶暗绿色。没有白色眉纹。没有白色颈环。胸部暗绿色直到腹部。背部棕红色且缺少白色点斑。两胁棕黄色而具黑色横纹。
九、云南亚种elegans,分布于四川中西部及西南部,云南的西北部及东部,西藏的东部。
形态特征:头顶披羽灰绿色。没有白色眉纹。没有白色颈环。胸部暗绿色范围较大。腰部灰色,带有黑色横斑。整个体羽栗色,背部黑纹较细,两胁黑色横斑亦较细。
十、滇南亚种rothschildi,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蒙自)
待定
十一、贵州亚种decollatus,分布于贵州、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
形态特征:头顶披羽暗绿。没有白色眉纹。没有白色颈环。胸浓紫红色,具有较阔的黑色羽缘。
高僖老师在贵州拍的雉鸡贵州亚种。
高僖老师在贵州拍的雉鸡贵州亚种
高僖老师在贵州拍的雉鸡贵州亚种
高僖老师在贵州拍的雉鸡贵州亚种
GY老唐哥老师在贵州宽阔水拍的雉鸡贵州亚种。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走而不能久飞,飞行快速而有力。
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
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
地理分布
环颈雉:地理分布图
环颈雉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蒙古、朝鲜、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越南北部、缅甸北部等地。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处尚未发现。
分布范围:西古北区的东南部、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乌苏里流域、中国台湾等地、朝鲜、日本及北部湾。引种至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及北美洲。
分布状况:广泛分布在有矮树的开阔地区。过去常见,如今局部地区已降至低水平。具诸多的地域型亚种分化 -- pallasi于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karpowi 于辽宁、吉林、河北东部及内蒙古东南部;torquatus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kiangsuensis于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山西及河北西部;decollatus于贵州、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rothschildi于云南东南部(蒙自);tatatsukasae于广西西南部;formosanus于台湾中部;elegans于中国西南;suehschanensis于西藏东北部、四川北部及青海东南部;strauchi于四川北部及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及南部、青海东部;satscheuensis于青海北部及甘肃西北部;shawii于新疆西南部;tamirensis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盆地;Mongolicus于新疆西北部;vlangalii于青海的柴达木盆地;sohokhensis于内蒙古西部的腾格里沙漠;alaschanicus于宁夏的贺兰山;edzinensis于内蒙古西部的 居延海。
生长繁殖
繁殖期3-7月,中国南方较北方早些。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叫,特别是清晨最为频繁。叫声清脆响亮,500米外即可能听见。每次鸣叫后,多要扇动几下翅膀。发情期间雄鸟各占据一定领域,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如有别的雄雉侵入,则发生激烈的殴斗,直到赶走为止。
一雄多雌制,发情时雄鸟环在雌鸟旁,边走边叫,有时猛跑几步,当接近雌鸟头侧时,则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另一侧向上伸,尾羽竖直,头部冠羽竖起,为典型的侧面型炫耀。
营巢于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或麦地里营巢。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系亲鸟在地面刨弄一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约为23cm×21cm,深6-10cm。产卵期在中国东北最早为4月末,而在贵阳4月末即见有雏鸟。
1年繁殖1窝,南方可到2窝。每窝产卵6-22枚,南方窝卵数较少,多为4-8枚。卵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类型。卵的大小在南北不同地方亦有较大变化。
保护现状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私自猎捕、贩售属于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