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英文名:Silver Pheasant)是雉科鹇属的鸟类,又名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体态娴雅、外观美丽。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和雄鸟相比十分逊色。白鹇是广东省省鸟。清代五品文官官服上的鸟图像就是白鹇。
外形特征
雄鸟:体大(94-110厘米)的蓝黑色雉类。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至栗色,下体具褐色细纹或杂白色或皮黄色,具暗色冠羽及红色脸颊裸皮。
各亚种间,尤其是雌鸟的体羽细微处有别。指名亚种的雌鸟下体为淡褐色;亚种fokiensis的雌鸟下体褐色,外侧尾羽有明显的黑白色蠹斑;rufipes的雌鸟冠羽无黑色羽尖;whiteheadi雌鸟上背黑色具白色矛纹,下体黑色带白色点斑;occidentalis雌鸟外侧尾羽具深重的黑白色蠹斑;亚种omeiensis的雄鸟尾羽内翈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鲜红色。
叫声: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 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 lu, lu, 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鹇雄鸟与黑鹇雄鸟的区别:白鹇的尾更长更白,腿红色。
白鹇雌鸟与黑鹇雌鸟的区别:白鹇雌鸟脚粉红色,外侧尾羽黑色、白色或浅栗色而非暗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种子、嫩叶和苔藓等。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
白鹇在白天隐匿不见,喜欢在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走路时经常左顾右盼,如果发现敌情,则立即逃走。白鹇不善飞,只有遇障碍或迫不得已,才展翅飞起。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爱清洁,经常做沙浴。
它广布于中国南部各省。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栖息于多林的山地,喜在浓密竹丛中间活动,从山下直到海拔1500米的高处都有它活动。白天隐匿不见,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它吃昆虫的幼虫,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吃各种果实和嫩叶等。
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lu,lu,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地理分布
白鹇:地理分布图
白鹇分化为14亚种。中国有8个亚种,其中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
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1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产于我国南部各省。国内分布于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南方各省。
国外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海南岛及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大部地区中等海拔高度的常绿林。竹林及灌丛。亚种fokiensis在福建及广东东部;指名亚种在广西;whiteheadi在海南岛;rongjiangensis在贵州;omeiensis在四川南部;beaulieui 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occidentalis在云南怒江以西;ruf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东;jonesi在西双版纳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南接 rufipes。一些著者并不认同所有这些亚种。
生长繁殖
求偶
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m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做高频率小振幅的振翅动作,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声。
营巢
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32-36cm,内径19-24cm,深9.5-11cm。
产卵
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卵的大小为46.7-54.7mm×36.3×39.5mm,平均38mm×50.6mm,重31.1-41.58,平均36.48g。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卵大小为50(45-53)mm×39.3(37-40)mm,重41.8(36-45.5)g。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
育雏
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保护现状
白鹇是亚热带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种群密度为41.2-44.2只/km²,种群密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区外,估计不会有如此高的种群密度。
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森林防火,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确保森林的连续性;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鸟类文化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生平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辄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赠黄山胡公求白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