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梢虹雉(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英文名:Sclater’s Monal)是雉科虹雉属的鸟类,别名雪鹅。一种大型高山雉类,尾梢白色。该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易危物种。习性同其他虹雉,紧居领地,不喜飞行。夜晚非常吵闹。白尾梢虹雉也是滇西北部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
外形特征
体大(70厘米)、具紫色及绿色光泽的雉类。背及尾上覆羽白色,下体黑色。与棕尾虹雉区别在于无长冠羽,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羽端白色。与绿尾虹雉区别在于无冠羽及尾的颜色有异。
雌鸟较小,与其他虹雉雌鸟区别在于背及尾上覆羽浅皮黄色并与上体其余部分的褐色形成对比。
虹膜——褐色;嘴——肉色;脚——褐色。
叫声:报警时为尖厉哀叫。鸣叫声为狂野哨音 go-li… 白尾梢虹雉的雄鸟被当地人称为“叫鸡”,平时常发出“aou……”的叫声;受惊飞起时则发出“hu……”的叫声。
地理分布
白尾梢虹雉:地理分布图
白尾梢虹雉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林区。
该种鸟有2个亚种(是中国的特产):指名亚种雄鸟的白尾梢较长,雌鸟的嘴峰也较长,在中国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亚种雄鸟的白尾梢和雌鸟的嘴峰均较短,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腾冲、泸水、福贡和贡山一带。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于海拔3000 —— 4000 米以上;冬季下移。中国西藏东南部(指名亚种)及云南西北部(orientalis)有狭窄分布。
生活习性
白尾梢虹雉多单独活动白尾梢虹雉栖息在海拔2500米-3400米的杉树苔藓林、杜鹃林和竹林地带,多单独活动。
主要以野百合、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高山箭竹等植物的叶、茎、幼芽和根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季结群活动,最大一群为9只。每年4月开始繁殖,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岩石缝隙处、或树洞中。林中地面的倒木下或树洞中,每窝产卵2-5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3.2mm × 45.4mm。
保护现状
白尾梢虹雉主要生活在海拔3200米以上短鞘箭竹林与亚高山草甸相间的狭窄地带,气候寒冷,具有风大、雨雾多的特征,对白尾梢虹雉的容纳量自然也低。白尾梢虹雉是一种珍稀鸟类,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据何芬奇1985年5-8月在云南的调查,种群密度在碧罗雪山为1对/1. 0-1.2平方千米,在高黎贡山为1对/0.8-1.0平方千米,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白尾梢虹雉的栖息环境。在重要产区建立若干个自然保护区。白尾梢虹雉目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IUCN认定的易危物种。
主要威胁
栖息地破坏:当地的森林丧失。
人类偷猎:作为食物被捕猎。
天敌动物:猛禽及小型食肉兽的捕食,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发展。
保护措施
现状调查:对其历史分布区进行更广泛的现状调查。
就地保护:建立更多的保护区。
保护措施:应加强管理以控制狩猎、防止生境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