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鹑(学名:Perdix hodgsoniae,英文名:Tibet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鹑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甘肃、四川等地,多栖息于苔藓高原、金雀花矮树丛、山脚、雅鲁藏布江边的庄稼地、牧场以及矮树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
外形特征
体形略小(28厘米)的灰褐色鹑类。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和特有的栗色颈圈,眼下脸侧有黑色点斑。上体黑色横纹密布,外侧尾羽棕褐色。下体显黄白,胸部具很宽的黑色鳞状斑纹并至体侧。
虹膜——红褐;嘴——角质绿;脚——淡绿褐。
叫声:嘈杂叫声如scherrrrrreck-scherrrrrreck。被驱赶时发出尖厉的chee, chee, chee, chee, chee声。
鉴别特征
体形似斑翅山鹑,但上体富于黑色横斑,所以显得更暗和斑杂;下体亦具黑色横斑。眼下具一较宽的黑色斑块,易于辨识。
生活习性
高原山鹑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高原和亚高山矮树丛和灌丛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可下到2500——3000左右的生长有稀疏金雀花、矮树丛、杜松和石楠属植物的多岩山脚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10多只的小群生活,善于奔跑,在地上和灌丛中奔跑迅速,即使在受惊时也不起飞,而是在地上疾速奔跑逃窜,在不得已时才飞翔。起飞比较灵活,飞翔也很快,还能滑翔,特别是往山下去时主要通过滑翔,一般不往山下奔跑。嘈杂的叫声如scherrrrrreck-scherrrrreck。被驱赶时发出尖厉的chee, chee, chee, chee, chee声。
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叶、芽、茎、浆果、种子、草籽、苔藓等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3——4月间即开始鸣叫和出现求偶行为。鸣叫多在清晨和黄昏。鸣叫声似“嗒卡、嗒卡”,彼此呼唤时常发出“嘁嘁喳喳”声。成对以后即离开群体,占区营巢。
营巢于富有灌丛和蒿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区疏林、树丛地区。巢多置于地上高草丛中或灌丛下,有灌木和草的隐蔽,一般很难发现。雄鸟和雌鸟往往共同营巢。巢的结构甚为简单,主要是在松软的地上凹处刨一个浅坑,垫以干草、苔藓和羽毛等即成。每窝产卵8——12枚,最多为15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或橄榄色,大小为35——43×24——27毫米。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区警戒。雌鸟有较强的恋巢性。雏鸟孵出当天即可随亲鸟活动。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高原。
分布状况:较常见留鸟,见于海拔2800——5200米具稀疏灌丛的多岩山坡上。亚种caraganae见于西藏西部及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sifanica 在西藏东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和甘肃,koslowi 在青海北部。
亚种分化
高原山鹑西藏亚种(学名:Perdix hodgsoniae caragan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克什米尔Shushal。
高原山鹑指名亚种(学名:Perdix hodgsoniae hodgsoniae)。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南部。
高原山鹑青海亚种(学名:Perdix hodgsoniae koslow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青海(青海湖周围及以南山脉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祁连山脉。
高原山鹑四川亚种(学名:Perdix hodgsoniae sifani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祁连山脉东部。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