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英文名:Rufous-throated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中等体型(27厘米)的近灰色山鹧鸪,喜欢栖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在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
鸟种简介
红喉山鹧鸪: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7厘米)的近灰色山鹧鸪。喉橙棕,前颈具大块黑色点斑。下体灰色,两胁具明显的银色及棕色条纹。棕色的翅收拢时上具宽阔的黑色和皮黄色横斑。亚种intermedia的颏及喉黑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色。
叫声: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一连串的双音节的hu-hu, hu-hu…哨音,逐渐升高。对唱时配偶的叫声为快速的kew-kew-kew…声。
地理分布
红喉山鹧鸪: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留鸟。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亚种euroa分布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亚种intermedia分布在云南西部的盈江至怒江以西地区。
中国分布于西藏墨脱、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等地。
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南部和尼泊尔。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哀牢山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铜壁关
生活习性
Rufous-throated Partridge
栖息于海拔600——2400m的茂密常绿林、针叶林、灌丛和杂草丛中,尤喜在被岩石和山谷隔开的低矮常绿林中。
随分布区的不同其栖息环境亦有变化:在云南省南部多见于海拔1900m以下低谷阔叶林中;西藏墨脱则见于海拔1000m左右的林缘灌丛和农田边缘的灌丛中;而尼泊尔见于1500——1800m的常绿森林中。常结群,每群6——12只。以种子、浆果、嫩枝、白蚁卵、昆虫、蛴螬和小的软体动物为食。
繁殖季节4——8月。海拔低的地区较早,海拔高的地区较迟。巢较简陋,置于地面上的低洼处,上垫以杂草,有时仅在竹林隐蔽下的一堆竹叶上。
保护现状
栖息地破坏。人类经济活动是红喉山鹧鸪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度地砍伐森林,已严重破坏了它的栖息环境。至今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仍未得到控制。
作为食物被捕猎。人为捕杀是其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保护现状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动物。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