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英文名:Chukar Partridge)是雉科石鸡属的鸟类,又叫美国鹧鸪、嘎嘎鸡、红腿鸡、朵拉鸡等。因常久鸣不休,音似“ka,ka”而得名嘎嘎鸡。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中央尾羽棕灰色,其余尾羽栗色。
中型鸡类,体长27-37cm。
上背紫棕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橄榄色。喉皮黄白色或黄棕色,眼上白纹宽,耳羽褐色,围绕头侧和喉部有一宽的黑色项圈,胸灰色,腹棕黄色,两胁有10条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嘴和脚红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雌雄同色,但雌鸟稍淡。嘴、眼周的裸出部以及脚、趾等,均珊瑚红色。
生活习性
生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更不见于森林地带。
食性: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也常到附近农地取食谷物。
迁徙:留鸟。
习性:白天活动,性喜集群,有时白天成群窜到靠近山坡的农田地中觅食,遇惊后径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紧急情况下亦飞翔,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清晨和黄昏时,雄鸡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嘎嘎鸡’。开始鸣叫时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并重复多次。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华北,一直到东北西南部等北部广大地区。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中亚、蒙古、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尔和印度。
石鸡野外分布于从欧洲西部向东一直到亚洲西部和中部、蒙古、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和中国西北、华北等地。
分布范围:欧洲南部、小亚细亚、喜马拉雅山脉、亚洲中部至蒙古及中国北部。引种英国及其他地区。
分布状况: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为地方性常见鸟。
生长繁殖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开始发情,期间天刚亮即开始鸣叫,偶尔亦出现雄鸡间的争偶斗争。通常营巢于石堆处或山坡灌丛与草丛中,也有营巢于悬岩基部、山边石板下或山和沟谷间的灌丛与草丛中。巢极简陋,也甚隐蔽,主要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
每窝产卵7-17枚,偶尔有多至20枚的。5月初开始产卵,1天1枚,雌鸟产完卵后,常不声不响地从山沟飞出,转到雄鸟近旁,然后与雄鸡相对‘嘎嘎’地叫个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黄色、具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
保护现状
石鸡种群数量较丰富,但由于近10年来过度猎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生境条件的恶化,致使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应注意保护。请不要捕捉野生石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