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阅读>随笔日记>

古代的邓丽君——刘采春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抓快网整理  时间:2016-10-24  
  说起刘采春,就能想到邓丽君。在唐代,刘采春以靡靡之音,红遍江南。彼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其流行程度。犹如80年代的邓丽君,大街小巷只要《甜蜜蜜》响起,就有人跟着哼唱。
  刘采春,越州人。她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擅长参军戏。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如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四处走穴。
 
  除善弄参军戏外,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据说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或许果真绕梁三日而不绝。《曲》是她的代表歌曲,“”相当于“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可见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全唐诗》收录了6首《曲》。“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这《曲》又名《望夫歌》,所以元稹在《赠刘采春》一诗中说她,“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只可惜这歌声无法流传下来。
 
  如果和邓丽君的歌做比较的话,那《曲》应该相当于《何日君再来》、《江水悠悠泪长留》或是《三年》等。“想得我肠儿寸断,望得我眼儿欲穿。好容易盼到了你回来,算算已三年。想不到才相见,别离又在明天”,从邓丽君甜丝丝又凄切切的歌声中,或许能想象出几分刘采春那哀怨的悲歌。
  不难想见,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闺妇为最。那时,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据说当时,商人妇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大量夫妻异地分居,怨妇成群,生活不和谐,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刘采春的《曲》有120首,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且,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在《全唐诗》中,6首曲皆归刘采春。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是她的诗作,而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然后歌唱。杜秋娘的《金缕衣》也存在此争议。这种争议,难免有男学者对女性不看好、不平等对待、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有些男人只要一看到女人写诗,而且还写出了流传甚广的诗,就忍不住要怀疑,忍不住要揣测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诗人的存在。尽管他们最后也找不出那位男诗人是谁,但他们还是要找出各种理由来怀疑。比如写《诗薮》的胡应麟觉得刘采春的几首诗“非晚唐调”,就否定了她的作者身份。但无论如何,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手,刘采春也难免绯闻四起。她在浙东演出时,碰上了大才子元稹。元稹有个风流癖好,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当年,他和薛涛热恋时,写了一首《寄赠薛涛》 ,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则写了一首《赠刘采春》。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倒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入正史法眼的线索和资料。比如他这样描写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无从知晓。不过可以想见,她的《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过、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总有人为之动容。谁又能拒绝时代的靡靡之音?

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人气:106
随笔日记
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诗人罗隐轶事几则
人气:126
随笔日记
诗人罗隐轶事几则
凄婉爱情故事之陆游与唐婉
人气:108
随笔日记
凄婉爱情故事之陆游与唐婉
书法大家米芾趣闻轶事
人气:217
随笔日记
书法大家米芾趣闻轶事
唐诗中的杏花意象
人气:360
随笔日记
唐诗中的杏花意象
兰花与名人的不解之缘
人气:176
随笔日记
兰花与名人的不解之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绝唱
人气:101
随笔日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绝唱
古代的邓丽君——刘采春
人气:106
随笔日记
古代的邓丽君——刘采春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轶事
人气:99
随笔日记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轶事
文学大家苏轼趣闻轶事
人气:192
随笔日记
文学大家苏轼趣闻轶事
边塞诗人岑参轶事
人气:287
随笔日记
边塞诗人岑参轶事

大家都在看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女,浙江杭州人。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短篇小说集《爱的权利》,散文集《橄榄》等。 原文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

中国散文 231 阅读

龙应台散文《家》

龙应台散文《家》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

中国散文 445 阅读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轶事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轶事

犬子的由来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的小名,后来竟巍巍然成了对自己儿子的谦称。怎么回事呢? 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说犬子其实是他的乳名,或者名字。就像二毛,小胖...

随笔日记 99 阅读

徐志摩散文《想飞》,体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徐志摩散文《想飞》,体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原文 假如我能有这样一个深夜,它那无底的阴森捻起我遍体的毫管;再能有窗子外不住往下筛的雪,筛淡了远近间飏动的市谣;筛泯了在泥道上挣扎的车轮;筛灭了脑壳中不妥协的潜流 我要那深,我要...

中国散文 217 阅读

【中国散文】敬畏生命之张晓风

【中国散文】敬畏生命之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 〔印第安那州:美国的一个州,位于美国东部。〕 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

中国散文 138 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绝唱

提起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大家也许会想到歌曲《梅花三弄》,但印象最深的也许却是《神雕侠侣》里,李莫愁在情花燃烧中还不停吟唱的句子,可是你知道这个这个千古佳句出自哪吗?它又有什么故事呢?想知道答...

随笔日记 101 阅读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背景介绍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原刊于1922年12月29日《晨报副刊》的散文,作者是近代诗人徐志摩。本书通过描绘印度Ganges河边一对情醉的男女承受月光的祝福的故事来诠释诗人的爱情理想。...

中国散文 172 阅读

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在中国北朝北魏有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兼文学家,他就是郦道元。 郦道元勤奋好学,博览奇书,立志要为西汉后期桑钦编写的地理书籍《水经》作注。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随笔日记 106 阅读

怀人散文《姥姥的端午》

怀人散文《姥姥的端午》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中国散文 194 阅读

唐诗中的杏花意象

唐诗中的杏花意象

杏花,在春天发芽,春尽而逝渐枯萎,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

随笔日记 360 阅读

推书:史上最有趣的皇帝刘病已

推书:史上最有趣的皇帝刘病已

推书:史上最有趣的皇帝刘病已 《史上最有趣的皇帝刘病已》的作者是贺俊杰,作者以旁观者角度为大家讲述了刘病已的生平故事。文章语言幽默真实,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大家提到历史书籍时,都...

随笔日记 83 阅读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原文 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

中国散文 1000 阅读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简介: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散文 176 阅读

【中国散文】云霓

【中国散文】云霓

作品简介: 这篇《云霓》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云霓》写于1935年。丰子恺先生早年受过佛教影响,他的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云霓》正是这种...

中国散文 278 阅读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1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

中国散文 19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