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
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
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力才刚完成搭建层面,从理论上分析,袁绍秒曹操,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但结果却大跌眼镜,曹操和下属谋臣凭借着机智的谋略,最终以两万人打败了袁绍约十一万人的大部队。
从官渡之战中,我们可以学习弱者怎样扭转局势,从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问题。
官渡之战兵力
官渡这场战争,它的出名就是因为敌对双方的兵力相差之大,但结果却是兵力少的一方够通过自己的智谋、团队的配合逆转了整个局势,并最终将兵力多的一方彻底击溃,取得了这极具历史时刻的胜利,这场战役被成功收入历史记录,成就了千古一大美谈,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光是对政治格局,还有对古文化的影响。
那到底这场官渡之战,袁绍方和曹操方分别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那这些兵力的投入又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个投入能说明什么道理么?
据不完全统计,袁绍在这场官渡之战中,陆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直到整个战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在这场大战中共计投入约2万左右。
从比例上来看,袁绍的兵力投入几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从这个数量上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的兵力多,实力强,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对战之中袁绍占据绝对优势,按道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胜方一目了然。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袁绍的11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损失过半,2万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那通过兵力投入对战争影响有一定的规律么?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的,不然就不会有兵不在多贵于精这句话了,兵力只是决定胜败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用兵遣将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