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外交背景
清末以来,列强环伺中国。然而中国太大,谁也不能一口吞下,谁都想吞,彼此争斗,反而使中国形式上的主权得到保全。不过,这个积弱而透着腐败气息的国家,终于免不了遍体鳞伤,周身皆是啮痕: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租界里的外国统治者还对租界内的中国居民享有实际上的司法管辖权,中国的内外政策常常受到外国公使、顾问、驻军司令等等的掣肘,这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中国。
五四运动中的山东问题始于1897年,当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攻占胶州湾。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确立了对胶州湾及附属岛屿的占领。1899年德皇下令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只准许欧洲人居住。1904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至济南,山东从此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1914年一战爆发,8月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接收。11月7日,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1915年中日谈判"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政府下达最后通牒。5月9日,为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命令中方谈判代表承认日本的要求(包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这就是"五七"国耻日的由来。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从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宗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实为扩充段个人的势力)。日本的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如下:
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这样就以条约形式确认了日本驻军青岛和济南。
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这实际上是确认日本对该铁路的无限期占领。
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的,便是后来被北京学生痛殴的驻日公使章宗祥。这样,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的情形下,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被收回,这一权益反而被日本扩大了。并且这一换文,成为后来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时提出了关于战后国际秩序的"十四点"。第一点便是反对秘密条约。这一条文虽隐含美国以后起强国欲打破旧的势力格局的意图,但在当时中国国民对国际社会的权威性支持的期盼之下,自然是如天音震雷一般,广为传布,而"威大总统"自然成了中国人崇敬的国际伟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到美国驻华使馆前时,亦有人高喊:"威大总统万岁!"
由于有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对于1919年1月18日正式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公众本来寄予的期望是非常大的。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了七项要求:1·废除势力范围;2·撤走外国军队、巡警;3·撤销外国邮局及电报机关;4·撤销领事裁判权;5·归还租借地;6·归还租界;7·关税自主。中国代表团还提出废除1915年中日签订的"二十一条"。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积弱的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中国将"与英法美并驾齐驱"。不料,事实与愿望恰恰相反,公理并没有在巴黎战胜强权,威大总统也没有在和会上为中国的利益而力挽狂澜。
1919年4月22日,和会召开大会,威尔逊表示无能为力,并质问中国何以于1918年"欣然同意"与日本就山东问题的换文。经过数月讨论,中国在和会上一无所获。4月30日,和会最终决定,依照战争期间日本与英、法、意达成的秘密协议,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移交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