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牺盟会总部撤到临汾后的组织活动
大约是在太原失守的前一个星期,即1937年10月底或11月初,牺盟总会在太原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了三项工作:一、用常委薄一波等同志的名义,指示全省牺盟会同志,要根据当前的严重局势,采取大刀阔斧的工作方法,抓紧时机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自卫队。二、娘子关、雁门关已经沦陷,太原也可能失守。正规军的正规战即将结束,运动战、游击战将成为今后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牺盟会要组织群众和地方武装大力开展游击战争。三、牺盟会干部绝不能因战争失败,国土沦亡而离开各自所在县境,应全部留在当地,在敌后开展抗日工作。
太原失守前,为了适应在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需要,在中共中央负责同志周恩来、刘少奇和北方局、山西省委的领导下,牺盟会已派出一大批坚强有力的干部随同决死队分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晋西北建立抗日政权和开展游击战争。接着中共的领导机关——北方局、山西省委以及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随同牺盟会总部也撤到了山西临汾。1938年夏秋之交,为了适应山西被敌人分割的新情况,中共中央便决定撤销山西省委,成立晋西南区党委,区党委的主要负责人有林枫、张友清、张稼夫等同志。牺盟总部中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是在晋西南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有时候也通过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王世英处长,接受党中央的指示。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前,牺望总会随同阎锡山于11月4日离开太原撤至临汾办公。1938年2月18日临汾失守,阎锡山经蒲县、大宁、乡宁、吉县退至陕西宜川县桑柏村,牺盟总部坚持“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由临汾搬到汾西,同年三四月间又由汾西搬到吉县。
从太原到临汾的4个月中,山西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阎锡山在撤退中,感到其历年辛苦培训出来的10几万旧军队几乎全部垮台,到临汾时,仅剩两三万人。这时,山西半壁河山已全部沦陷敌手。就是没有沦陷的地区,阎锡山旧政权已几乎无人当政,有的专员、县长,虽未逃亡,但也无能为力,处于瘫痪状态。与其相反的是,在太原失守前派往各县的牺盟会工作人员遍及全省,并有不少人当了县长,绝大多数都参与了县、区领导。他们配合八路军、决死队(包括所有新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严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时的阎锡山已元气大伤,他深感要想求得“存在”,靠旧军、旧政权已不行了,只有依靠牺盟会和新军才有前途。而牺盟会也就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各地党委的领导下,大刀阔斧地抓了以下几件大事:一、迅速把牺盟会转变为广大群众的组织,首先将占全省人口90%以上的农民组织发动起来,并建议阎锡山当局通过了农民救国会章程(由刘少奇同志起草)。牺盟会把组织农民当作太原失守以后最迫切、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二、继续把武装群众,组织人民武装自卫队、游击队的工作抓紧抓好。要求在3个月之内完成20团的人民武装自卫队以及各种游击队的组织编制工作。
三、太原失守前,牺盟会派往各地的特派员有的实际上参加了政权工作,有的牺盟会还起了政权组织的作用,但没有公开号召牺盟会要参加政权和掌握政权。到临汾后,由于各地旧官吏跑的跑,逃的逃,大部政权(县、区、村)处于无人负责状态。于是牺盟会便公开提出了要掌握政权的号召。
四、加强对决死队的领导和扩建,并且把在敌后创立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生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太原失守后出现的新形势,完成上述任务,牺盟会总部撤到临汾后,首先整顿和健全了各级组织。牺盟会总部下辖10个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