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这个“不花贴木儿”就是淮王贴木儿不花。数十年之后,相继在蒙古草原叱咤一时的瓦剌太师也先、鞑靼太师孛来等风云人物,均曾经自称“淮王”,以示仿效先贤之意。
另外,以数百老弱残兵守卫顺承门的元平章朴赛因不花亦成为了战俘,其后被明军压送到齐化门杀死。史载他在明军主将之前显示了骨硬头的本色,只是敦促对方快点将自己杀死。主将本来下令留他于营中,有意进行招降。可他却宁死不屈。
除此之外,死于齐化门的还有赵国公丁好礼。他被明军俘虏之后,拒绝参拜军中大将,并厉声呵叱道:“我以小吏而步步高升,官居极品,爵位上公,如今年纪已老,只恨无以报国,所欠的唯有一死而已。”过了数日,明将又要召见他,他仍然不肯前往,但胳膊扭不过大脚,被士兵强行胁持到齐化门,最终因严辞抗辨而死在那里,时年七十五岁。
与丁好礼同时在齐化门被杀的还有蒙古人郭庸。《元史》记载丁好礼死亡的同一天,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亦也被押至齐化门,在众将士喝其下跪受刑之时,仍然口硬地叫道:“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死亡是我的本份,绝不拜跪!”
明军亦在齐化门处决叛徒。《明兴野记》记载“平章俞宝欲叛逃,但被捉获,徐达把他枭杀于齐化门,刖足以示众。”
前文提到,明军在追击元顺帝的途中,俘虏了很多回鹘人。明军欲将送这批回鹘人送回金陵。途经通州时,有回鹘人企图叛乱,不料因“事泄”,而“被杀戮五千余人”,“妻女俱配给军士。”徐达还下令:凡是元朝大小官员,皆要自首,藏匿于民籍中的,发现严惩不贷。军人们陆续将自首的前朝文武官吏押送回应天。元翰林待制黄殷仕,耻于抛头露面,投井而死。其他自杀的人员还有左丞丁敬可、太子司经郎拜住、大乐署令赵宏毅、总管郭充中等。
明军为了巩固政权,对大都周围的“团结”与“山寨”进行肃清作战。所谓的“团结”、“山寨”类似于乡兵团练,这是蒙古贵族为了对付各地的起义军而在1357年(至正十七年)让各路、府、州、县的地方官组建的。一些“团结”、“山寨”甚至设立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等军衔,“编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应。”
这些“团结”与“山寨”有的投降、有的抵抗到底。其中,元朝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主持军务的时候曾经亲自命令院事、刑部尚书张庸练兵屯寨于房山。明军攻克大都之后,很多山寨放弃了抵抗。但是张庸不为所动,仍效忠元朝,集中兵力扼守骆驼谷这个险要处所,并派遣随从到山西向王保保求援。可是,援兵迟迟不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骆驼谷守军独木难支,遭到明军的围剿而全军溃败。坚守阵地的张庸的结局是被反水的寨民李世杰捉拿而献给明军,终被处死。
明军对顽固不化的“团结”与“山寨”是不会手软的,于八月十五日又攻克“宣德府怀来县与鸡鸣山寨”,在攻打这些山寨之时,因当地土人拒不投降,强行架梯攀登的明军得手之后尽屠守寨之人。
明朝牢牢控制了大都,将其改名为“北平”,并让华云龙出任大都督府佥事,同时兼职北平行省参知政事,总领六卫将士留守。孙兴祖领大都督分府事,统领燕山六卫三万余人协守。
当时北平城共有十一门,连同周围的地区达一百二十里,范围太大,不易防守。明军予以改建,从北平城中间的光熙门起,将城市截断为两部分,集中力量防守其中的一部分,以巩固防线。
大都之战结束后,明人在评价徐达在大都的所作所为时,认为这位开国元勋的对前朝政治中枢的政策是“封其府库、图籍、宝物及宫殿门,派兵守护。而前朝的宫人、嫔妃,则令其宦官守护,同时禁止滥杀无辜以及用暴力侵犯百姓。因而人民安居乐业,‘市不易肆’。为此,时人夸奖道‘曹彬下江南亦不过如此’。”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宋史》称他在率军渡江平定南唐金陵时“不妄杀一人”,而徐达攻克大都之后是否也“不妄杀一人”?则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