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江南
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二十日就告失败。之后,宋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但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感,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对自己非常不孝,让宋孝宗十分伤感。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两年后就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宋孝宗病死后,宋光宗竟然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便开始秘密策划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宋光宗被奉为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改元庆元(1195年)。六年后,宋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宁宗一朝都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尽管宋宁宗智商低下,但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宋宁宗
内忧外患
宋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但是,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与排斥异己,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而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又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信仰理学的士大夫全部赶出政府。
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见理学已构不成威胁,便解除党禁。但是,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宋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的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宋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宋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的专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宋理宗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宋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同时在北方,金朝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让金成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当朝大臣大多赞同,只有赵范反对。宋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这只是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因此埋下了后患。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厉害,希望联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绝。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宋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