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头烂额的冯弘,迫于战事压力,不得不在第二年“遣其给事黄门侍郎伊臣乞和”,亲自表达了想投降的意愿,然而拓跋焘仍没理会。无奈之下,冯弘又向南朝的刘宋“称藩奉贡”,乞求荫护,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冯弘依旧不能摆脱眼前的窘境。被挤兑的实在没法子了,冯弘最后一狠心,于太延二年,亦即公元436年,“遣使朝贡,求送侍子”(《魏书》),给北魏进贡物品,还要将儿子送去做人质,以博取北魏的信任,完全没了皇帝的架子。既便这样,冯弘仍旧遭到了拓跋焘的断然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北燕败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就像北燕的太常杨昬说的,“魏举天下以击一隅,理无不克”,人家魏国组建了多国联合部队来打咱们一家,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事实上,面对北魏的进逼,“燕日危蹙,上下忧惧”,王朝内外早已人心惶惶,根本无心恋战。其实,冯弘对这个结果也不是没有预期,他之所以一直这样死撑,也因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为自己想好了后路,就是投奔一直和北燕交好的近邻--高丽。“若事急,且东依高丽以图后举”(《通鉴》),大不了投奔高丽国,将来找机会再报仇。
当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冯弘就只剩下高丽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冯弘最终却死在了高丽,不能不说是历史给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冯弘先向高丽借兵,以做困兽之斗。高丽还不错,“使其大将葛蔓卢以步骑二万人迎文通”(《魏书》),然而杯水车薪,北燕与高丽的联合大军,仍旧不能抵挡北魏的铁骑。彻底绝望的冯弘终于下定决心,焚烧宫殿,举国东迁,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其实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冯弘是个缺少谋略而又鲁莽的人,他在高丽的行径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冯弘逃到高丽后,一开始高丽王对他还不错,北魏“诏散骑常侍封拨使高丽,征送文通”,要求引渡冯弘。高丽王给北魏回话,“称当与文通俱奉王化”,我们都服了,认你做老大还不行吗!没有把冯弘交出去。但后来冯弘的做派很让高丽王不满。冯弘“素侮高丽”,骨子里从来没把高丽放在眼里,对高丽派来侍候他的下属,仍像在北燕当皇帝时一样去赏罚他们,“政刑赏罚,犹如其国”。这就让高丽王很不舒服,你一个败军之将还耍什么威风啊,你还以为你是皇上啊,那我算什么!一气之下,高丽王把伺候冯弘的人都撤了,还拘捕了冯弘的太子当人质。冯弘一看这阵势,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就派人上表刘宋,要求去南方,刘宋下令高丽送遣冯弘,这下惹恼了高丽王,我成什么了,合着谁想怎么使唤就怎么使唤啊,你等着我给你送的吧!于是“杀弘于北丰,并其子孙十余人”(《通鉴》),来了个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