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到了晚年,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于是洪武朝的知识分子,遭遇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浩劫,上流精英几乎被一扫而光。
虽然朱元璋越来越看不起知识分子,但他对知识分子的防范戒备心理却丝毫没有放松。起因是“士诚小人”这个典故。
洪武初年,因不满朱元璋的重文轻武,一位武臣对朱元璋大讲知识分子的坏处。他说,这些人心胸狭窄,嘴巴又刻薄,经常变着法地骂人:“读书人用心歹毒,特擅讥讪,如不警觉,即受其愚弄。”还说张九四(张士诚)原为优礼文人,请他们给自己改名,哪成想他们竟给他取名“士诚”。
朱元璋说,这名字很好啊,有什么毛病?
武臣说:毛病大了去了。我的幕僚跟我讲,《孟子》上说了,士,诚小人也。这是骂张士诚小人啊!朱元璋听后,立即找《孟子》来查,发现果然有这句话。他不禁竦然而惊:张士诚也算半个君王,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怜。无非是读书人欺负他盐贩子出身,瞧不起他,才敢这样捉弄他。而他朱元璋出身和尚乞丐,肯定更被他们瞧不起。从此朱元璋就开始对文臣们大起疑心,阅读奏章也多了个心眼儿。
朱元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但这些话只能他自己说,别人可千万不能说。实际上,做过乞丐与和尚一直是朱内心深处最大的一块伤疤,万万触碰不得。大明臣民其实谁也没有胆子也没有兴趣当着朱元璋提这壶水,但朱元璋却成天疑神疑鬼,防范过度,自己暗暗制定了一系列奏章“敏感词”。但凡“光”、“秃”、“僧”等与和尚沾边的字眼儿,都会犯他禁忌。因为是起义起家,所以也讨厌人提“贼”和“寇”。大臣们慢慢知道了他的忌讳,就不再用这些字,朱元璋却更不放心,总怀疑别人会更加拐弯抹角地骂他,遂将防区无限扩大,到了极为可笑的程度。比如“生”字,因为音近乎“僧”,在他看来就不怀好意;“则”字也很危险,因为“则”在淮西方言中发音与“贼”同。
因为这些秘密的敏感词儿,无数人人头落地。惨烈浩大的洪武文字狱,一方面反映了朱元璋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知识分子面前无法消除的深刻的自卑心理。
人到老年,人格常会发生剧变。朱元璋晚年身体很不好,多年超强度的脑力劳动又使他出现精神变态,嗜杀心理越来越难以控制。再加上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天下已如磐石之安,知识分子已入其彀,无所逃乎天地之间,他遂开始随心所欲,通过无节制的屠戮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洪武晚年,稍有名气的文化人几乎都难逃一死。死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狱,一种是牵连进各种大狱之中。
先来看看高启。高启乃明初“吴中四杰”之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洪武三年,朱元璋想任用他为户部侍郎,高启却不愿意干。朱元璋当时不但没有强迫高启,反而赐予大量金帛放其归田里,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朱元璋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刚建国不久,他需要摆出一副豁达大度的英主姿态,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但心中已对高启暗藏不满,时时盘算着报复。到了洪武七年,局势已经彻底安定。这一年高启创作《上梁文》,以“龙蹯虎踞”一词形容魏观的府治。朱元璋以为此语只可用以形容帝王之居,非他人能用,故将高启腰斩。
除了高启,“吴中四杰”中另外三位,杨基、张羽、徐贲也都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杨基入明曾官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削职,罚作劳役,死于工所;张羽入明曾官太常丞,后获罪贬谪岭南,没到半道,又被召回,“自知不免,投龙江以死”;徐贲入明曾为给事中,后又任河南左布政使,出征边疆的明军路过河南,他“坐犒劳不时”,也就是没有及时提供给养,下狱而死。
除了“吴中四杰”外,明初另外一批最著名的文人学者,都被召集参与《元史》的修撰。然而修完《元史》,他们大都也没有好下场:诗人王彝被朱元璋借故杀死;高逊志“以事谪朐山”;傅恕“后坐累死”;张孟兼为吴印所讦而被杀;张宣“坐事谪徙豪梁,道卒”。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文化人因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于非命。“淹贯经史百家言”的文人王行,因为给蓝玉当过家庭教师,蓝玉案发,“父子亦坐死”;大诗人孙蒉,因为曾给蓝玉题画,“遂论死”;“工画山水、兼善人物”的画家王蒙,仅仅因为曾到胡惟庸家里看过画,胡案发后,“坐事被逮,瘐死狱中”;宫廷画家赵原奉命画历史上的圣贤像,“应对失旨,坐法”;画家盛著奉命画天界寺影壁,结果画出了毛病,他竟然在龙背上画了一只水母,惹得朱元璋大怒:“以水母乘龙背,不称旨,弃市。”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一时才能之士“幸存者百无一二”。洪武十九年,方孝孺在致好友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近时海内知名之士,非贫困即死,不死即病。”
不但这些文人小臣没几个有好下场,就是那些一直追随朱元璋、功成名遂的大知识分子,也鲜有善终者。朱元璋起兵后,第一批追随他的知识分子中最有名的是李善长、陶凯、陶安三人。除陶安因死得早得了个善终外,李善长被满门抄斩,陶凯因致仕后起了个号叫“耐久道人”,朱元璋“闻而恶之”,找了个借口抓来杀掉了。第二批追随朱元璋功劳最大的文士是刘基、宋濂,刘基因不被朱信任,罢官回乡,后被胡惟庸(一说朱元璋自己)毒死。宋濂则因其孙宋慎的事,被诛连胡惟庸案中流放外地,途中自缢于夔州。洪武一朝著名文臣,善终者寥寥无几。以热情延请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这种专制君王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游戏,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上演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