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邯郸的赵孝成王也同时得到了坏消息,这位一意孤行的君王突然想起赵括母亲的可怕预言,恐惧像一颗炸弹在赵孝成王的脑袋里爆炸。这位曾经意志坚强的君王的判断和决策系统瞬间瘫痪了,后来当赵孝成王逐渐恢复系统,并想起来要为被包围的四十万赵国士兵们做点什么的时候,秦王派去长平的民兵军团已经像一条巨蟒一样把赵括军团死死缠住,所有的生路都已经断绝了。
九月到了,秋风越来越凉,赵括军团断粮已经整整四十六天。
饥饿和绝望把赵国士兵变成了互相捕食的野兽,在长平的漫漫黑夜里四处飘散着人肉烧烤的恐怖气味(《史记·白起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赵括知道自己必须面对现实了,四十万大军全部被围困在长平,这几乎是赵国军队的全部主力。赵孝成王不可能冒险再派出一支军队来救援,即使派来也未必能突破那重重包围,把自己救出去。如果再等下去不用秦军来打,饿得发疯的赵国士兵们早晚会互相吃完,而把士兵们带上死路的军事理论家赵括正是士兵们最想吃掉的高级大餐。
赵括率领部队出击,企图突破秦军的壁垒。他组织了四个梯队的攻击部队,轮流向阻挡他的秦军发起攻势。然而,赵括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四十六天的断粮意味着士兵们已经失去了战斗的体力和意志,走路都打晃的士兵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突破以逸待劳的秦军构筑的堡垒。
最后,军事理论家赵括不甘心自己被恨他的士兵们吃掉,于是硬着头皮率领精锐部队冲向秦军。
这位少年得志的军事理论家在拼命突围的时候被乱箭射死。对于理论家来说,少年得志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军事理论家死了,那些跟着军事理论家出征的士兵们此刻也在饥饿和劳累中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毫无斗志。就这样,武安君白起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四十万创造了四十六天断粮生存记录的赵国士兵。随着胜利的来临,武安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收容四十万降卒就等于收容了四十万饿得发疯的饿狼,自己的军粮很快就会提前透支殆尽,更可怕的是赵国士兵不会真心投降秦国,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些人很可能还会起来反抗秦国。只要有这支廉颇一手训练的四十万赵国主力部队存在,赵国就还有和秦国抗衡的力量,武安君白起最后给自己找了一个犯下严重战争罪行的理由,“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上党守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从这件事开始,武安君白起丧失了在征服了敌国土地以后成功征服人心的信心。在白起看来这四十万赵国士兵永远都是赵国人,他们永远不会真心归顺秦国,永远都会和秦国作对,要永绝后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四十万士兵变成死人。
就这样,白起亲自策划并执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屠杀,四十万投降的赵国士兵被集体活埋。对人类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饥饿和恐惧中慢慢地耗尽体力和热情,慢慢地窒息、慢慢地腐烂,四十万赵国士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他们被武安君白起手下的士兵推进挖好的深坑时,他们也曾经挣扎过,但是被反绑双手的士兵们当时饥饿虚弱,根本无法跟如狼似虎的秦国士兵对抗。他们也曾经呐喊过,但是他们张开的嘴巴立刻被劈头盖脸的泥土填满,他们眼前的那个光明世界慢慢沉了下去,终于陷入了那个黑暗的地下世界。
一次性集体屠杀四十万人,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这在冷兵器时代尤其困难。明知必死的士兵们绝不会束手待毙,四十万人的拼死反抗爆发的力量很可能为一部分人死里逃生创造机会。然而事实是四十万人几乎全部被活埋,而只有两百四十个的年轻士兵被白起放回去报信以羞辱赵国国王。白起能够创造这个恐怖而血腥的记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赵括在断粮以后没有及时突围的错误决定,四十六天的断粮彻底摧毁了赵国士兵的体力和意志,虚弱的士兵们根本无力与残酷的命运抗争。这个恐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赵国和其他六个国家,从此以后,白起这个名字也像一个恐怖的诅咒印在了赵国人的心里,白起也因此成为饱受诟病的兵家传奇人物——从消灭敌人的战绩来讲,白起不仅空前,而且绝后。白起创造的杀人记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而这个记录是在既没有火药,更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创造的。正因为如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名将白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魔王。后来有支持白起的学者认为,白起当时屠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不这样赶尽杀绝,后来这四十万降卒很可能真的如白起预料的那样再次找机会起来反抗秦国,那么秦国取得长平大战胜利的成果将大打折扣。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白起的血腥屠杀给了其他六国一个明确的信号——投降是没有活路的,因此,从长平大战以后,六国的人们不再对与秦国妥协抱有幻想,从而跟秦国死磕到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也就变得更加艰难和血腥。完全依靠血腥杀戮和强权镇压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看似强大,实际上早就人心丧尽。正因为如此,在陈胜、吴广举起义旗以后,秦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二世身亡,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