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学>子部>

《千字文·第一部分》全文/译文/解释(2)

来源:zhuakuai.com  作者:周兴嗣  时间:2016-12-22  

  【原文】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译文】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释义】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这两句述说中国的物产,黄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天然物产。黄金是百金之首,众金之王,现代科技证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强,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质、不生锈,自古以来都用黄金做流通的货币。

  古人认为,黄金可以驱邪避凶,故此多用黄金做佩戴的首饰。中国最有名的沙金产地在丽水,就是云南的丽江。当地的土人都在江边筛沙沥金,丽江因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称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贵的物产,相传玉是山石千百年来受了日精月华而变化的,所以有“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的说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里感觉很温暖,不像普通的石头,冰凉邦硬。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篇》说:“古之君子必佩玉。”据说玉可以代主受过、保身平安,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昆冈是西北的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今天的甘肃一带,是中国的第一大山。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这两句赞叹世间的两样珍宝:宝剑和珍珠。

  宝剑里面最有名的是巨阙剑。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最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头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钩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就是莫邪剑和鱼藏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僚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王僚。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藏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珍珠里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传说,没有人亲眼见过。真正的夜光珠据说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没有100瓦也差不太多。历史上有个大军阀孙殿英盗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就托人送给蒋介石了。这种夜光珠,属于宝石一类的棱面晶体矿物,可以反光但不能发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矿物质,而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它们的命根子。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神怪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

  龙天生就有一颗小珠,慢慢地越养越大,所以有狮滚球、龙戏珠的故事。蛇修炼成了有珠,蟹修炼好了有珠,大鱼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语“鱼目混珠”吗?龙,我们没见过。

  蛇、螃蟹、鱼,等不到成精就都让我们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绝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荧光物质,经灯光照射后才有荧光,持续时间很短,不能自动发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稀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
 

  【原文】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译文】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释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上面说到了自然的矿产和物产,下面又说到植物了。水果里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李子和柰子属于同科植物,都能够“和脾胃,补中焦”,不过柰子比李子的品种还要好,价钱也还要贵。柰子比李子个儿大一点,也是紫颜色,样子有点像桃,俗称“桃李”,但不是桃树和李树嫁接的品种。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开窍、解毒,都能排除人体的邪气。《神农本草经》说:“芥味辛,除肾邪,利九窍,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气。”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调味的珍品,所以说“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这两句很好理解,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我们不说“长鳞的鱼在水里游,长羽毛的鸟在天上飞”。因为“潜”是水下行的意思,长鳞甲在水中潜行的动物种类太多了,且不说龙,海龟、玳瑁一类的鳞甲动物也属于鳞潜,只理解成鱼就太狭隘了。同样,长羽毛能在天上飞的,也不仅仅是鸟。野鸭子、天鹅、白鹤都能飞,有一天我们能长了翅膀像天使一样,我们也属于“羽翔”一类的了。学佛的最高境界叫“圆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现代生物学叫“返祖”现象,又长毛了嘛,总之是返璞归真,回归生命的起点了。(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后能飞升,“羽化”比喻人像鸟一样能飞。飞禽长“羽”,走兽长“毛”。现代有的人长毛,称之为“返祖现象”,与古代所称的“羽化”有所不同。)

  截止到此的这一部分文字,把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天文历法、自然物产,包括矿物、植物、动物,统统说尽了。然后开始将人类的远古史和中国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来。
 

  【原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译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释义】

  龙师火帝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万年的历史了。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既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115年。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

  鸟官人皇

  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

  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人皇长着九个脑袋,说起来谁信呢!只能当故事听。所以历史上把三皇定为太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这是见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

  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就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让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无非是让人学好,不要任着性子胡作非为,一旦积重难返,就悔之晚矣了。
 

  【原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译文】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伦,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做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十几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所以历史上能够真正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原文】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译文】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

  【释义】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迹将在第三部分谈,此处只讲汤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发和殷成王汤。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这里“吊”一字,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贤德君主,以王道治国莅民的描述和写照。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哪里像今天,政务会议一开就好几天,不但坐着,还得住在星级宾馆里,肥吃肥喝。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两句话的意思合起来,就是:

  君主坐朝临政,与群臣共商国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为之治”不是什么都不管、听之任之,那是不负责任、是失职。无为之治是指,一项政令在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和反应都想到,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都预先准备好了,出现什么问题就用对应的解决方案。君主不要没事找事,政策才不会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诸葛亮治军、治蜀都能垂拱平章,不就是因为他事先早已准备好锦囊妙计了吗?
 

  【原文】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译文】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屈服贤君。

  【释义】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起来,就是:

  他们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

  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

  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实力强说了算,你不买账不行。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智信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苏秦、张仪等人的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接下来四句话所描绘的,是对当时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赞美。
 

  【原文】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译文】

  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

  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释义】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地鸣唱,

  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

  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福薄,见不到。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孔子69岁作《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有点像大熊猫,要吃竹笋。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里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西游记》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不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吗?

  “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众生。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

  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祈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讲起,一直讲到上古、太古和远古的历史。说到中国的历史,不免又要多说几句。现在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教科书上讲的中国历史也是改来改去,自己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还认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不少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理解文,就会歪曲文义,张冠李戴。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理直气壮地回答一万两千年是不错的。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从孔子著《春秋》至今是二千五百年,童叟无欺,绝不掺假。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大家都在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

古文典籍 275 阅读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儒家十三经之《周礼》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

古文典籍 136 阅读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

古文典籍 357 阅读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简介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

古文典籍 152 阅读

《荀子》名言

《荀子》名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

国学赏析 1754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译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经部 2415 阅读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简介: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

古文典籍 140 阅读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

古文典籍 187 阅读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

古文典籍 203 阅读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古文典籍 247 阅读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内容简介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

古文典籍 249 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

古文典籍 155 阅读

陋室铭

陋室铭

简介: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文典籍 269 阅读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

古文典籍 370 阅读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原文/译文/赏析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

经部 36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