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
彭祖。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下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铿,《唐书》载:风姓。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他们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玄菟郡: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一称北玄菟郡,一称南玄菟郡。北玄菟郡在秦、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建“汉四郡”,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汉武帝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到了东汉时期,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末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西汉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公元前111年)冬俘获吕嘉,平定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杀汉三校尉,于是汉兵往讨,至西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为南越郡。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淮阳堂:以望立堂。
玄菟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先后迁居梅州市梅县区、丰顺、大埔、兴宁、五华等地。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有“彭半县”之称。
可祖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铿封于彭邑,人称彭祖。彭祖活了八百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所以又叫长寿堂。